十四变之时。变形易像在金卫。沙门闱城说经偈。
至著罪人未可济。胡人闻之心恐怪。将从群党来朝拜。
叩头悔过求受戒。克肌克骨誓不退。烧指练臂自盟誓。
男不妻娶坐思禅。死为尸陁喂鹰鹯。迁神涅槃舍利弗。
骨得八百升散诸国。如此迁达离烦欲。苦身求道立可得。
老君十六变词是一首佛教经文,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所经历的十六次变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析与注释:
- 十四变之时 - 描述佛祖在第十四个阶段(即成道之前的阶段)时发生了某种转变或变化。
- 变形易像在金卫 - 指的是佛祖在这个阶段中的形象和形象发生了变化,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金卫”可能是指保护或守卫的象征,表明佛祖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护自己的形象或信仰。
- 沙门闱城说经偈 - “沙门”是指佛教徒,”闱城”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点,”说经偈”意味着讲述经书或教义。这可能表示佛祖在这个时期正在教导弟子或进行讲经。
- 至著罪人未可济 - “至”可能是指到达某个阶段,”著”是指犯错误,”罪人”是指那些有罪的人,”未可济”表示这些罪恶的人无法被拯救。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阶段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帮助那些有罪的人。
- 胡人闻之心恐怪 - “胡人”可能是指外国人,”闻之心”意味着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恐怪”表示害怕和惊讶。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面临着来自外国的质疑和批评。
- 将从群党来朝拜 - “将从群党”可能是指一群追随者或团体,”来朝拜”表示前来拜访或尊敬。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收到了一批追随者的支持和尊敬。
- 叩头悔过求受戒 - “叩头”是一种恭敬的礼节,”悔过”表示后悔,”求受戒”意味着请求得到佛法或戒律。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接受了一些新弟子的忏悔和请求。
- 克肌克骨誓不退 - “克肌”可能是指克服身体的痛苦,”克骨”可能是指克服心灵上的痛苦,”誓不退”表示发誓永不后退。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不会放弃修行。
- 烧指练臂自盟誓 - “烧指”可能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行为,”练臂”表示锻炼自己的身体,”自盟誓”表示自己做出承诺。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为了修行而采取了一些极端的行动。
- 男不妻娶坐思禅 - “男不妻娶”可能是指男性不结婚,”坐思禅”表示坐着思考禅宗的道理。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专注于修行和领悟禅宗的思想。
- 死为尸陁喂鹰鹯 - “死为尸陁”表示为了修行而死,”喂鹰鹯”可能是指饲养鹰隼作为训练对象,以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力量。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致力于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 迁神涅槃舍利弗 - “迁神”可能是指转移精神或灵魂,”涅槃”表示达到解脱的状态,”舍利弗”可能是指一位智者或导师。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已经实现了解脱的境界并留下了智慧的传承。
- 骨得八百升散诸国 - “骨得”可能是指得到了骨头,”八百升”可能是指数量,”散诸国”表示分发到各个国家。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修行成果传授给了世界各地的弟子。
- 如此迁达离烦欲 - “如此”可能是指这种方式或方法,”迁达”可能是指达到了某种境界或状态,”离烦欲”表示远离欲望和烦恼。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欲望的境界。
- 苦身求道立可得 - “苦身”可能是指努力修行,”求道”表示追求真理,”立可得”表示可以实现或达到。这可能意味着佛祖在这个时候通过坚持不懈地修行而成功地获得了真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的十六次变化。每一变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场景和心境。从一开始的十四变,到后面的烧指、自誓不退等行为,都体现了佛祖在成道过程中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反映了佛祖对于众生的关爱和慈悲。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宗教哲理和人文情感,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