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谒方山灵岩寺诗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注释:
- 梵宫既隐隐:梵宫,指佛教寺庙,隐隐,模糊不清的样子。
- 灵岫亦沈沈:灵岫,形容山峰秀丽而深远,沈沈,形容山峦的形态。
-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平郊,平坦的地方,送晚日,夕阳西下,高峰,指山顶或高耸入云的山峰,落远阴,形容太阳落山后的余晖映照在山峰上。
-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回幡,指寺庙周围的幡旗随风飘动,曙岭,指曙光初照的山峰,疏钟,稀疏的钟声,响昼林,指钟声在白天的树林中传播开来。
-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蝉鸣,指夏天的蝉叫声,秋气,指秋天的凉意,泉吐石溪深,指清泉从石头缝隙中涌出,流入深深的溪流中。
-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抗迹,指修行者行走于山林间,禅枝地,指修行者坐在禅修之地,发念菩提心,指修行者发起了修行的念头,即菩提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方山县灵岩寺的景象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全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寺庙、山峰、天空、树木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同时,通过对修行者行走于山林、发出修行念头等场景的描述,传达了修行者追求真理、净化心灵的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