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南山:指华山之南地区。截竹:截取竹子做成的乐器。觱篥:一种古代的管乐器。本自:本来源自。龟兹:古国名,今新疆库车一带。汉地:指中原一带。凉州:即今甘肃兰州一带,古称凉州。胡人:古代西北各民族对汉族的泛称。傍邻:周围的邻居或听众。多叹息、皆泪垂:很多人因悲感而叹息,也流下眼泪。世人:指普通人。解听:懂得欣赏。赏:欣赏。长飙:指强劲的风。风中:风吹着。往来:来回飘荡。枯桑老柏:形容草木凋零、衰败的景象。寒飕飗(xiāo):形容风吹过的声音。九雏鸣凤:形容各种鸟鸣叫的声音。龙吟虎啸:形容雷声和虎啸的声音。一时:同时。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相与:互相。渔阳掺:指渔阳的曲调。黄云:黄色的云彩。萧条:荒凉冷落的样子。白日:太阳。变调:指乐曲的变化。杨柳春:形容春天的景色美好动人。上林:指皇帝的园林。繁花:美丽的花朵。岁夜:年节之夜。高堂:高高的殿堂。列明烛:摆放着明亮的蜡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喝着美酒唱着曲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以写乐府诗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音乐演奏场景。
第一句“南山截竹为觱篥”,开篇即点明了演奏的乐器——觱篥。这种乐器源于龟兹,在中原地区流行,并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甚至有人为了听它而离开家乡。
第二句“此乐本自龟兹出”,进一步说明了觱篥的来源,强调它的音乐风格源自西域的龟兹国。
第三句“流传汉地曲转奇”,描述了觱篥在中原地区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在音乐上的独特魅力。
第四句“凉州胡人为我吹”,则描绘了一位来自凉州的胡人演奏者为李白演奏的场景。这一句既展示了音乐表演的氛围,也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背景。
接下来的四句“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进一步描绘了周围听众的反应和远方旅人的情怀。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也表现了李白作品中常见的情感主题——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音乐的热爱。
第五句“世人解听不解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普遍现象的批评,即虽然人们能够欣赏到音乐,但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这一观点在李白的诗作中屡见不鲜。
第六句“长飙风中自来往”继续描绘了音乐的流动和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独到见解。
第七至八句“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衬托音乐之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九至十句“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进一步扩展了音乐的影响范围和效果,将自然景观与音乐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则是对前文内容的转折,描述了音乐突然变得低沉、哀伤,仿佛连带着周围的环境都失去了生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最后两句“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则以音乐的变化为引子,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演奏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