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释】

上阳:汉宫名。在长安城西,唐时曾为皇家园林。白发人:指宫女。吕向:即吕向,西汉人,曾作《美人赋》,描写宫中美女的美貌。今又:现在又。上阳白发歌:唐代教坊曲名。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感伤的咏史诗,借咏汉代宫女的不幸遭遇,来感叹当今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

第一句“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是说君王啊,你不曾看见过当年吕向所写的《美人赋》。吕向是西汉辞赋家,他的《上林赋》中写了“上阳之毛女”的故事,其中描写了上阳宫里的宫女们,她们“眉联娟兮颜若花”,“容华耀如玉”,而“皓质果非霜”。但是,当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皇帝看中后,就遭到了残酷的摧残和剥削。吕向的《上林赋》正是通过这一故事,来抨击当时的帝王荒淫无耻的行径的。所以,诗人用“君不见”三字一转,从正面提出问题:如今,君王啊,你难道没有看到吕向所写《美人赋》中所描写的上阳宫里的悲剧吗?这两句是全词的中心,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第二句“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是承接上一句说的:但是,君王啊,你又没有看见今天的上阳宫女唱起那首《上阳白发歌》!“又不见”三字,表明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愤恨之言。因为吕向的《上林赋》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而今天,那些曾经遭受到吕向谴责过的宫女们,却依然生活在人间的苦难之中。这怎么能不令人感慨呢?同时,这也是对当今统治者的讽刺。

“白发歌”三字是关键词,它是本词的题眼,是诗人要歌颂的对象。据《乐府诗集·古歌谣辞》记载:“《乌生八九子》云:‘阿母无大兒,山有白两头。’”可见这种歌曲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这首诗就是以“白发歌”为题目的。“白发歌”的内容,据《古今注》引《汉书音义》的解释:“《上林赋》‘白发齐眉’下,言上林诸姬年各已老,相与采樵,并提筐,俱采芝也。”这里所说的采樵和采芝,都是指宫女们被迫出宫以后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诗人要歌颂她们呢?原来,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非常艰苦,经常受到压迫和凌辱,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可是,当她们在深宫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却是极其悲惨的。因此,诗人在赞美她们的同时,也在深深地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第三、四句,是诗人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申发和抒发感情。“君不见”三字,是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它既照应了前面“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中的“君不见”,又照应了后面“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中的“又不见”。这样写,使诗的结构更加严密,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接着,诗人又用“今又”二字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变化,强调了当时的情况与过去不同,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今又”二字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上下两句联系起来,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最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波?”是全词的结句。这两句是借用了成语“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波”的意思来表现宫女们的不幸遭遇。她们在明镜面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君王的宠爱;她们在秋天水波粼粼的池水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君王的垂青。这两句既是对宫女们的同情和哀叹,也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