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
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徵。
蘋藻采无乏,精灵若有凭。
更看云祭处,朝夕酒如渑。
【注释】
版筑安城:在三危山下修筑城池。神祠:祭祀三危山之神的祠庙。
一州祈景祚:全州祈求国运长久。万类仰休徵:各种生灵都仰赖神灵。
蘋藻采无乏:祭品用尽,也毫无怨言。精灵若有凭:指神灵保佑。
更看云祭处:又看到云雾缭绕的地方。朝夕酒如渑(miǎn):早晚祭祀如同渑水(渑水是河南渑池县一条小河,水味甜美)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岑参的作品。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一生两度出塞,曾到过安西四镇和北庭、轮台等地,对边疆风光有深厚的感情。此诗即写于他出使安西时所作。
“敦煌廿咏”共二十首,其中第三首就是《三危山颂》,本诗为其中之一。三危山又名鸡山,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是祁连山峰之一。山势高峻,峰峦起伏,状若鸡冠,故得名。
首句写诗人在敦煌筑城时,神祠就已建立起来。这两句点出了诗人出使安西的背景,并从侧面表现了三危山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
第二句说,全州的人都在祈求国运长久,而万物也都仰赖神灵的庇佑。这两句写出了人们的虔诚愿望和对神灵的敬畏感。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关切之情。
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祭祀三危山神灵的场景。他们采集蘋藻等祭品,毫不吝惜;而神灵却仿佛有所凭借,保佑着人们平安无事。这里的“精灵”指的是三危山的神,也就是当地民众心中的神圣存在。而“更有云祭处”则是指云雾缭绕之地,这些地方往往是神灵降临的地方,也是民众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最后两句则是描绘了人们祭祀时的情景。他们早晚都要向三危山神灵祈祷,就像渑水一样甘甜可口,让人感到温馨和安慰。这两句既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它不仅描绘了三危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关切之情,以及对于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