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
天子未能崇典诰,诸生徒欲恋旌旗。
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
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
寄三衢孙员外
我小的时候曾拜见小敷文伯(指唐宪宗),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他一面呢,现在在南方望着三衢郡(今浙江省衢州市)的家乡却感到饥渴。
天子(唐宪宗)不能推崇《典诰》,诸生徒想要依恋旌旗。
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
都是数旬陪奉的地方,你怎么能不思念我。
【注释】:
1、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2、小敷文伯:指唐宪宗李纯(即唐代穆宗)。李纯于公元八二一年即位,时年十六岁,由其母王太后临朝听政,改元为“长庆”,是为穆宗。穆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颇思振作,但不久即怠惰淫乐,荒淫无度,大权旁落。公元八二四年,李纯病危,立其弟李湛为皇太叔。次年,立李湛为帝,是为文宗。李纯在位十三年,史称“会昌之乱”。
3、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4、未能崇典诰:指唐宪宗在位期间,因荒淫无度,政事废弛,致使朝廷风气败坏。
5、诸生: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
6、绿野:原指郊外的田野,这里指郊野。
7、平楼:指城楼上。
8、尽是:全都是。
9、使君:旧时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三衢孙员外的一封信,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和友人之情。
首联“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以“小敷文伯”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政事的失望和无奈。“南望三衢渴复饥”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身处异乡,面对繁华的都市,内心难免寂寞和空虚,只有通过遥望故乡来寻求慰藉。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的身世之叹,也展现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
颔联“天子未能崇典诰,诸生徒欲恋旌旗”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无奈。他认为,皇帝无法振兴国家,而士子们又只能迷恋于权势。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唐宪宗,而“典诰”、“旌旗”则是当时朝廷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失望和无奈。
颈联“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满卮”则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看到的景象。诗人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的田野上绿草如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他又品尝着美酒,感受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这里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诗人内心的感受却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自己身处异乡,无法融入这个环境之中。这两句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尾联“尽是数旬陪奉处,使君争肯不相思”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他认为,既然已经陪伴朋友度过了许多日子,那么他一定会想念你。这里的“使君”指的是三衢孙员外,诗人认为他已经陪伴过他很长时间,所以才会如此思念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友情的重视。它既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又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