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间云出认行轩,郊外阴阴夏木繁。
高道乍为张翰侣,使君兼是世龙孙。
溪含句曲清连底,酒贳馀杭渌满樽。
莫见时危便乘兴,人来何处不桃源。
【注释】
栋间云:指屋梁间的云气。张翰,东晋人,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后以“张翰秋风”为思乡之典。《晋书·张翰传》:“(张)翰因见秋菊发而动归志。遂命驾适吴,作《菊花赋》曰:‘亭亭净植,擢擢独昌,于时秋深,零露酷结。’乃命驾而归。”行轩,指出行的车子。
高道乍为张翰侣:意谓程尊师忽然之间成了张翰的朋友。张翰,字季鹰,西晋初年著名的隐士,他辞官归家,在洛阳闲居期间,常与名士王济、嵇康等游宴赋诗,并有感于世事变迁,写下了《搜神后记》中的《张京兆》。
张翰秋风:典出《晋书·张翰传》,指汉末张翰退隐江湖的故事。张翰,字季鹰,是东汉末年的著名隐士。当时天下大乱,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又下诏书请他去当大官,他还是不去。于是司马睿只好派使者送他乘船回洛阳老家。临行前,司马睿设宴为他送别,并亲自送到门外。张翰感慨说:“人们见到我,就知道会看见秋天;看到秋天,就想到我了。”于是就写了一篇《休斋记》。后来人们就把秋天称为“张翰秋天”。
世龙孙:指孙权的儿子孙皓。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始人。孙皓,字元宗,孙权的儿子,继位后荒淫暴虐,百姓怨声载道。
句曲: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相传黄帝曾登此山修炼成仙。连底:连绵不断。
馀杭:今浙江杭州一带。渌满樽:意思是酒正好斟满了酒杯。
桃源:地名。在今湖南桃源县附近,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理想社会。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首四句写送别,中间四句写送别的原因和原因所由,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是说:你从屋顶上飞过的云彩好像认出了你的车行轩,郊外的树木茂盛葱绿。“行轩”,即车行。“阴阴夏木繁”,是说夏日的树木繁茂茂盛,郁郁葱葱。“夏木”,即夏季树木。“夏木繁”,指夏天的树木繁茂茂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天空中飞过的云彩好像认出了你的车行轩。郊外的树木茂盛葱茏,正是夏天的景象。“高道乍为张翰侣”,“高道”指程尊师,“张翰”,即东晋的隐士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后用“张翰秋”为思乡之典。“乍为”,突然。“张翰侣”意谓程尊师忽然之间成了张翰的朋友,因为张翰曾在洛阳闲居时,常与名士王济、嵇康等出游赋诗,并与他们一起饮酒作乐。这里用“乍”字,表明程尊师和张翰结交的时间短促。“使君”,古代对高级官吏的尊称。“兼是世龙孙”,是说程尊师同时又是孙权的儿子孙皓。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始人。“世龙孙”就是“孙权子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程尊师忽然之间成了张翰朋友的原因是:他原来是孙权的儿子孙皓。
第三、四句是说:溪边清澈见底的是句曲山的水,酒正好斟满了杯盏。“句曲”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相传黄帝曾登此山修炼成仙。“清”,指水清。句曲山下有句曲河,河上有句容县,所以后人称之为句曲山。“连”是连接的意思。“渌”是满的意思。“余杭”,今浙江杭州一带。这句诗的意思是:溪边的水清澈见底,正如古人所说的“清泉石上流”;酒正好斟满了杯盏,就像古人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句曲山下的河水清澄如镜;酒正好斟满了杯盏。
第五、六句是说:不要在国家危难之际去追求个人的快乐。“时危”,指国家危难。“乘兴”,即趁着兴头。这里是指趁国家危难之际去追求个人的快乐。“来何处不桃源”,桃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理想社会。《桃花源记》记载:晋太元中,渔人入武陵山采药,忽遇桃花林。林尽水源,便舍船而陆。复前行里许,豁然开朗,见其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惊问曰:“此中何所有??此中无人,吾何以识之?”渔人答曰:“此中无物,惟天地之无穷也;不知其谁之子,生此太平之时。”渔人还至郡,具言其状,邑人以为妄,然不知其审实。其后有一人烟火之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惊问曰:“此中何所有??此中无人,吾何以识之?”渔人答曰:“此中无物,惟天地之无穷也;不知其谁之子,生此太平之时。”渔人还至郡,具言其状,邑人以为妄,然不知其审实。此后又有一人烟村,土地平旷,屋室高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问:“此中何所有??此中无人,吾何以识之?”渔人答曰:“此中无物,惟天地之无穷也;不知其谁之子,生此太平之时。”渔人还说:“此地有桃树、李树、杏树……”等等……总之,桃树、李树、枣树、梨树、柿树、枣树、栗树等应有尽有。渔人又说:“此地的人们都很快乐。”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乌托邦”。
第六、七两句是说:来到这样的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来到这样的理想社会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表反语,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桃源”,本指传说中的避秦隐居之地,这里泛指美好的社会。“理”,有道理、有理由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来到这样的地方是有道理的,因为那里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理想社会。
这首诗通过写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全诗构思缜密巧妙,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简明流畅,富有韵味。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所作。当时作者正在江西铅山任职,而铅山县就在庐山脚下。作者在赴任途中经过庐山,偶遇友人程尊师(字公亮),两人久别重逢,十分高兴。为了表示友情,作者特地作了这首诗送给程尊师。
程尊师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家,他在理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提倡“心学”学说,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反对空谈性命之说和虚伪的礼法制度,主张要“致良知”、“正风俗”,要求人们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他的学说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