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苍翠何崔嵬,横流一望幽抱开。
影寒已令水底去,脚阔欲过湖心来。
深处不唯容鬼怪,暗中兼恐有风雷。
仙人往往今谁在,红杏花香重首回。
诗句输出:江州望庐山
译文:
在东南方向,苍翠的山峦何其雄伟,一望无际的水道在幽深中展开。
水面上的倒影已经让水底的景色变得清晰,宽阔的步伐似乎要越过湖心。
深处不单能容纳鬼魂怪魅,黑暗中还可能引发风雷交加。
如今仙人哪里去了?红杏花的香味让人想起往事。
注释:
- 罗隐(833年—909年),唐末文学家。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归乡依镇海节度使钱镠,深得赏识。光启三年(887年),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年),充节度判官。开平二年(908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
-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作品。诗中的”江州”指的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
赏析:
《江州望庐山》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七言律诗。诗人罗隐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中的“东南苍翠何崔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雄伟与壮阔。而“横流一望幽抱开”则通过水的流动,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和深邃感。
诗中的“影寒已令水底去,脚阔欲过湖心来”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庐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成为了水中的倒影,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神秘莫测。“深处不唯容鬼怪,暗中兼恐有风雷”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深邃美景的敬畏之情。他认为,即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和黑暗的夜晚,也充满了未知和神奇。这种敬畏之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的结尾“仙人往往今谁在,红杏花香重首回”两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和回忆的手法。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仙人往往今谁在?”这句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同时,他也回忆起了曾经的美好时光,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这种感慨和反思,使得整首诗更具有一种哲理性和深刻性。
《江州望庐山》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诗歌。它以庐山为主题,通过对其壮丽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