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诗句释义:

  1.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 “佛体”指的是佛性的本质或本质。
  • “无为”意味着不造作,自然而然。
  • “迷情妄分别”表示由于情感和分别心导致的误解。
  1.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 “法身”是佛教中对佛性的一种称谓。
  • “虚空”在这里比喻法身的无限性。
  • “未曾有生灭”强调法身的永恒不变。
  1.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 “有缘”和“无缘”是佛教中的两个概念,分别指有因缘和无缘因缘的情况。
  • “出世”和“入灭”分别表示佛的出现和消失。
  1.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 “处处化众生”表示佛无处不在地教化众生。
  • “水中月”用来形容这种教化如梦如幻,难以捉摸。
  1. 非常亦非灭。
  • “非常也非灭”表达了一种超越常理的观点,即佛的存在既不是常住也不是消亡。
  1.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 这表明佛的存在超越了生死轮回的循环。
  1.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 “了见无心处”表示理解到一切皆空无实相。
  • “无法说”意味着在这种理解下,佛法无法言说。

译文:
佛性的本质是自然的无为,它不会受感情和分别心的干扰。它的存在就像虚空一样,从未有过生灭的变化。当佛有缘出现时,他会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当他无缘进入涅槃时,他也会选择离开。无论在哪里,佛都在不断地教化众生,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而不可捉摸。这种存在是极其特殊的,既不是永恒的常住,也不是彻底的消亡。一旦理解到一切皆是空无实相,就自然会明白佛法无法再用语言来表达。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佛性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的体现。诗中多次使用“无为”、“虚空”、“生灭”、“无心处”等关键词,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佛性的理解。诗人通过对佛性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