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工此松唯拂墨,巧思丹青营不得。
初写松梢风正生,此中势与真松争。
高柯细叶动飒飒,乍听幽飗如有声。
左右双松更奇绝,龙鳞麈尾仍半折。
经春寒色聚不散,逼座阴阴将下雪。
荆门石状凌玙璠,蹙成数片倚松根。
何年茜茜苔黏迹,几夜潺潺水击痕。
裴生诗家后来客,为我开图玩松石。
对之自有高世心,何事劳君上山屐。
【注释】:
观裴秀才松石障歌
谁工此松唯拂墨,巧思丹青营不得。
初写松梢风正生,此中势与真松争。
高柯细叶动飒飒,乍听幽飗如有声。
左右双松更奇绝,龙鳞麈尾仍半折。
经春寒色聚不散,逼座阴阴将下雪。
荆门石状凌玙璠,蹙成数片倚松根。
何年茜茜苔黏迹,几夜潺潺水击痕。
裴生诗家后来客,为我开图玩松石。
对之自有高世心,何事劳君上山屐。
赏析:
《观裴秀才松石障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松树和石头组合而成的屏风画,表现了作者对画家的赞赏之情。
开头四句,描绘了屏风画的整体景象。“谁工此松唯拂墨”,说这幅画是用笔墨描绘出来的,而不是真实的松树,因为用墨笔描绘出的形象很难达到自然生动的效果。接着,“巧思丹青营不得”,进一步强调了画作的精巧和真实之间的差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画家精湛技艺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四句,描绘了屏风画中的松树形象。“初写松梢风正生,此中势与真松争。”诗人通过观察,发现画中的松树随风摇曳,仿佛真树一样栩栩如生。这里的“争”字,不仅形容了画中的松树与真的松树之间的相似度,也表达了作者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认可。
接下来的三句,诗人又对画中的其他景物进行了描绘。“高柯细叶动飒飒,乍听幽飗如有声。”诗人发现,画中的树木虽然用笔墨描绘出来,但仍然具有生动的感觉。他仿佛可以听到风吹过画中的树林发出的飒飒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的“幽飗”指的是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声音,而“如有声”则形容了声音给人带来的感受。
最后六句,诗人转向对画中景物的细节观察。“左右双松更奇绝,龙鳞麈尾仍半折。”诗人发现,画中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棵松树,每棵树都显得非常奇特。其中一棵树上的龙鳞和麈尾部分还半折着,这种细节的处理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最后四句,诗人表达了对作者的赞美之情。“经春寒色聚不散,逼座阴阴将下雪。”诗人注意到,画中的冬天景色已经聚集起来,似乎随时都会下雪。这里的“寒色”和“阴阴”都是对冬天景色的形象描绘,而“将下雪”则暗示了冬天的到来。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表达对作者的赞美之情。“荆门石状凌玙璠,蹙成数片倚松根。”诗人注意到,画中的荆门石形状非常奇特,它们被刻画得如同玉石一般。这些石头被刻画成数十块,有的紧贴着画中的松树根部。这里的“凌”字和“玙璠”都是对玉石质地的形象描绘。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表达对作者的赞美之情。“何年茜茜苔黏迹,几夜潺潺水击痕。”诗人发现,画中的苔藓和水痕都刻画得非常逼真。这种逼真的程度让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仿佛这些痕迹是真实存在的。
整首诗通过对画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认可。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画中景物的细节观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