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兵后西日溪行

注释: “西日”可能指的是西边的太阳,暗示了时间或方向。在诗中,它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历史的变迁。“溪行”则表明诗人正在沿着溪流行走,可能是为了游览、寻找或是进行某种修行。

译文: 战争之后,我沿着溪水前行。

2. 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注释: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净化的愿望。”一从清气上为天”意味着一旦接触到清新纯净的空气,便感觉仿佛直升天际,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而”仙叟何年见乾海”则描绘了对理想中的仙境或仙人生活场景的向往。

译文: 自从我接触这清纯的空气,我便感觉自己仿佛升入天空,那神仙般的生活何时才能实现呢?

3. 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注释: “黄河”在这里可能指代历史上的河流,象征过往的苦难或变迁。”浊复清”描述了黄河水质的变化过程,暗喻世事的沧桑和变迁,以及人对自然的感受。”此水如今未曾改”则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环境的变化,但这里的”此水”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状态。

译文: 黄河曾经是浑浊的,但现在已经变得清澈;这水至今没有改变过。

4.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

注释: “仙人渚”和”桃花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所在地,这里用来象征寻找心灵的净土。”误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幻想、真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差异的认识。

译文: 我向西寻找仙人居住的岛屿,却误入了桃花盛开之地。

5. 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注释: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被自然美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却又无法完全融入其中的矛盾心理。”花片使我迷”形容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以至于忘记了周围的现实。”时时问山惊踏雪”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迷茫,以及他对这种状态的无奈和困惑。

译文: 微风轻拂着花瓣让我迷失方向,我时常询问山间之景是否真的是踏雪而来的仙境。

6. 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

注释: “石梁丹灶”指的是古老的石桥和用丹砂(一种矿物质)烧制的炉灶,它们往往代表着古人留下的遗迹或传说。这里的”意更奇”表明这些遗迹给人带来了更多的惊奇和想象空间。”春草不生多故辙”则可能指的是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这些地方的春草难以生长,使得原本的道路变得荒凉。

译文: 那古老的石桥和丹砂烧制过的炉灶更显神奇,但春天里连野草都不再生长,昔日的车轨已经变得荒芜。

7.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注释: “我来隐道非隐身”意味着诗人选择隐居并不是出于逃避世俗或隐身,而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或目标。这里的”风尘”可能指的是世间的喧嚣和纷扰,诗人希望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译文: 我选择隐退并非是为了躲避世俗,而是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风尘。

8. 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注释: “武陵”是一个传说中的美丽地方,常被用来比喻理想的隐居之所。”人非秦代人”则是说现在的人们不再是秦代的人们,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译文: 这条路通向的是传说中的武陵仙境,而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是秦代的人们了。

9. 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注释: “饭松”可能是指在山林中采摘松果来食用,这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濯足偶清津”则表达了诗人偶尔在溪水中泡脚的惬意感受。这里的”偶”字表明这种体验并非常态,而是偶然的。

译文: 我在山林中寻找高洁的朋友共餐松果,偶尔在清冷的溪流中洗脚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

10.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注释: “磐石”是坚固的石头,常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意志。”戴纶巾”则可能是指头戴文士帽,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装束。

译文: 我还能找到几块昔日圣贤留下的磐石,我们曾经多次坐在这些石头上,头戴文士帽讨论学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