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注释】
东归:诗人自东都回京。商山:在秦岭南端,以多松著称。朝阳凤:凤凰。
【译文】
自从我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厌恶那刺耳的春蝉鸣声。
作诗怜惜大自然,不愿让那讨厌的春蝉生。
等到来到商山道上,只见山深气不平和。
春天和秋天万物相似,昆虫各有各的叫声。
风吹松树不和谐,蝉鸣嘈杂如羹汤。
难道没有朝气蓬勃的凤凰吗?
可耻地与微贱之物争夺阳光。
怎能得到天上的雨水,把河水海河都冲浊了?
洗刷掉一切不正之气,然后才使天气晴朗美好。
【赏析】
《春蝉》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借咏春蝉抒发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全诗前半篇写对春蝉的厌恶,后半篇写因春蝉而生的感触,最后以“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收尾,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够像春日里那样,风平浪静,政治清明的愿望。
首联“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诗人用“自”、“厌”等词表现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情绪,“春鸠声”即指春蝉的声音。这里既交代了季节,又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厌”字表明了厌倦,“苦”字则表现出不堪忍受的心情;而“日”字则点明了时间。
颔联“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诗人由对春蝉的厌恶引出对自然界的感悟,“作诗”一词既表明了诗人创作诗歌的行为,也表明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诗人认为,春蝉的鸣叫是对自然的赞美,是自然的恩赐。然而,他并不欣赏这种自然之美,而是觉得它不合自己的口味。这两句诗中,诗人通过对春蝉鸣唱的描写,表达出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颈联“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商山”是秦岭的一个支脉,位于陕西省商县境内,地势险峻,景色秀丽。这里的山深气不平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商山道上看到的景象。在这里,诗人将商山比作自己的仕途之路,将商山道比作自己的仕途道路。诗人通过观察商山道上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道路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朝阳凤”是指凤凰,象征着尊贵、美好和高贵的品质。而“微物”则是指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朝凤般美好的品质,但却因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而无法与它们竞争。这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无奈和感慨。
末联“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诗人通过一个设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安得”即怎么能够的意思,“天上雨”指的是皇帝的命令和恩泽,“浑河海倾”则表示希望皇帝能够像春日里的风一样,吹拂着自己的仕途道路,使得自己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以咏物起兴,借咏春蝉抒发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皇帝的命令和恩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