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
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
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
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
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
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
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
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
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
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
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
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
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剑门夜别王大夫》。
第一句“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意为箭镞本来是为了追求锋利,但淬砺非常困难。这里的“淬砺”指的是磨刀的过程,即用硬物磨砺刀刃以增加其锋利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磨砺过程困难的感叹。
第二句“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意为磨砺有什么用呢?只是为了射杀敌人。这里强调了箭镞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狩猎或战斗。
第三句“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意味着没有磨砺的箭无法穿透目标,没有射中的箭让人感到不安。这两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箭镞在战斗中的重要性。
第四句“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意为如果盗贼横行就应当用箭射击他,何必区分是私人还是官员。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对正义的看法,认为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犯罪分子。
第五句“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意为夜晚在官道上射杀了一名官员的小偷,鲜血染红了官道。这句话通过描绘一个悲剧性的场景,表达了对暴力和犯罪的厌恶。
第六句“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意为我带着箭矢来到你面前诉说我的冤屈,而君王却显得十分生气。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面对不公待遇时的无奈和愤怒。
第七至第八句“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意为曾经有过盗窃行为的人们,如今被无数的箭矢射中中心。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第九至第十句“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意为争相流泪的不仅是子女,还有那些无辜的百姓。这里的“儿女泪”可能指的是被盗贼杀害的人们的家庭悲痛,而“滴沥助辛酸”则表达了这些悲痛的泪水是如何帮助人们感受到痛苦和悲伤。
第十一句“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意为君王责备了良将的责任所在,这个灾难是谁造成的呢?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责任归属的困惑和对于灾难原因的追问。
第十二句“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意为将领说这是发硎(锋利的刀)的错误,而不是使用不当导致的损耗。这里的“发硎”指的是刚磨好的刀,而“刓”则是指刀锋的磨损。这句话强调了武器的质量问题。
第十三句“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意为君王不忍心杀死他,就像把一个球抛得远远地一样。这里的“如迸丸”形容了君王对待罪犯的方式。
第十四句“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意为仍然让后来的人发射箭矢,他们可以用这些箭射死你。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复仇行为的担忧。
第十五句“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意为即使离开战场已经很久,但磨砺箭头的心志不会消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战斗精神的坚持和不屈的精神面貌。
最后一句“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意为当所有的蛟龙和恶浪都被消灭,船只就可以安全航行了。这句话象征着和平与安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