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西州院,唯见东川城。
今夜城头月,非暗又非明。
文案床席满,卷舒赃罪名。
惨悽且烦倦,弃之阶下行。
怅望天回转,动摇万里情。
参辰次第出,牛女颠倒倾。
况此风中柳,枝条千万茎。
到来篱下笋,亦已长短生。
感怆正多绪,鸦鸦相唤惊。
墙上杜鹃鸟,又作思归鸣。
以彼撩乱思,吟为幽怨声。
吟罢终不寝,鼕鼕复铛铛。
【译文】
自从进入西州院,只见东川城。
今夜城头月色明,不是暗,也不是明亮。
文案床席都满布,卷舒赃罪名。
惨凄且烦倦,弃之阶下行。
怅望天回转,动摇万里情。
参星和辰星依次出现,牛郎织女颠倒倾。
何况这风中柳,枝条千万茎。
到来篱下笋,亦已长短生。
感怆正多绪,鸦鸦相唤惊。
墙上杜鹃鸟,又作思归鸣。
以彼撩乱思,吟为幽怨声。
吟罢终不寝,鼕鼕复铛铛。
【赏析】
这是一首写思乡的诗。诗人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出发,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把游子的悲苦之情、思妇的缠绵之思、离人的凄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游子、思妇和征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此诗一开头就写游子自入西州院以来所见:东川城的景色尽在眼前。“唯见”二字表明作者所见仅是东川城的轮廓,而未及城中的景物,也未见城中的人。这种写法使读者感到作者所见甚少,而所思甚多。“今夜”二句,写自己所见月色。由于游子在异地独处,所以月亮显得特别明亮。但是,明亮的月光并不能消除他乡孤独的心情,反而更增添了他的孤寂。“非暗,又非明”,既写了“非黑即白”的对比,又突出了游子心情的复杂。接下来八句写游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文案床席满”,指案上堆满了文书;“卷舒”、“赃罪名”,分别指翻阅文书、检阅罪状。这些说明游子白天忙于公务,晚上又忙于批文、查案,因而难以成眠。“惨悽”四句描写了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愁苦情绪。“惨悽”是形容愁容,但愁容之中还夹杂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弃之阶下行”,是说愁苦到极点时,只好弃之阶下任其自行流淌。这两句诗表达了游子无法排遣心头的愁苦,只能任其自行流淌的情感。“慨望”二句写游子仰望天空,感叹宇宙的广阔无垠。“天回转”与“动摇”,不仅写出了游子抬头远望的动作,而且通过夸张手法,写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参辰次第出,牛女颠倒倾。”用《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参星、辰星、牛星、女宿等星星运行顺序的说法来比喻天上的星辰,写游子仰望夜空,看到参星和辰星依次出现在天空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断,相互对望的情景。“况此风中柳,枝条千万茎。”用风中的杨柳来比喻游子的思绪。杨柳枝繁叶茂,千丝万缕,象征着游子的思乡情意无穷无尽。这两句诗运用了类比手法,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写得更加具体、形象。“到来”二句写游子来到篱笆边看到嫩笋破土而出。“亦已长短生”,是说嫩笋已经长高了许多,但尚未成熟,因此用“已”字加以限制。这一句诗既写景,又寓含哲理,表明游子在异乡虽然度过了许多时光,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宿,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感怆”二句写因思乡而产生的伤感。“感怆”是形容忧伤悲伤的样子,而“鸦鸦”则是叫声,这里指杜鹃鸟鸣叫。“又作思归鸣”,是说杜鹃鸟鸣叫不停,好像在催促游子回家。这一联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更为深切,她常常听到杜鹃鸟的叫声,心中不免产生惆怅之情。“以彼”二句用《楚辞·招隐士》中的“荡涤胸中云气,而反顾于俗兮,羁思若流波”句意,以喻思乡之情如波澜汹涌。“吟为幽怨声”,是说诗人因思乡而吟咏诗句,声音低沉哀怨。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忧伤。最后两句写诗人彻夜未眠,直到天色大亮。“鼕鼕复铛铛”,是说锅灶里煮饭的声音和锅铲敲打的声音交替响起。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彻夜未眠的生活场景,又表现了他彻夜未眠的孤独处境。这首诗以写景起兴,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非常具体、形象。全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是一首成功的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