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
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

王维的《塞上曲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含义,展现了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豪情壮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翻译和注释,并附上赏析:

  • 诗句解读
  1. “塞虏常为敌”:这句诗直接点明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强调了敌人的威胁。在历史上,边塞是战争频发的地带,经常有外敌入侵的情况,所以这里的“塞虏常为敌”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战士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 “边风已报秋”:这句话通过“边风”这个词,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离别的季节,常常与边塞的孤独和凄凉联系在一起。这里,“边风已报秋”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也暗含了对战争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的思考。
  3. “平生多志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性格的认同和评价。这里的“平生多志气”不仅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志气,在这里指的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箭底觅封侯”:最后一句“箭底觅封侯”充满了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在古代,立功封侯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是士兵的最高理想。这里的“箭底”意味着战场,而“封侯”则是对成功的赞美和向往。
  • 译文
    《塞上曲二首》
    天骄远塞行,出鞘宝刀鸣。
    定是酬恩日,今朝觉命轻。
    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
    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

  •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首句“天骄远塞行,出鞘宝刀鸣。”描绘了战士出征的场景,宝刀出鞘象征着勇气和决心。第二句“定是酬恩日,今朝觉命轻。”则表达了战士对于回报国家的决心和责任感。第三句“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敌人的存在和季节的变化给战士带来的压力。末两句“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塞上曲二首》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不仅描绘了边塞战士的英勇形象,更表达了他们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