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注释】
瘴云:南方湿热的瘴气。梅雨:江南梅雨季节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不成泥:不形成泥土,指梅雨季雨水太多,泥泞难行。十里津楼:指长江上的浮桥。大堤:即“高堤”。
蜀女:四川地区的妇女。下沙迎水客:四川妇女在河边迎候过往江陵的客人。巴童:四川一带的儿童。傍驿卖山鸡:在驿站旁贩卖山鸡肉。寺多红药:佛寺内有很多红色的杜鹃。烧人眼:红色杜鹃花燃烧着,映照入人们的眼睛。地足青苔:地上长满了青苔。染马蹄:青苔覆盖马的蹄子。
夜半独眠愁在远:夜深人静时独自睡去,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北看归路隔蛮溪:望着北方的归路被蛮族人所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八年(813)贬谪江陵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作者贬官途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他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首句“瘴云梅雨不成泥”,写江陵的梅雨天气,用“不成泥”三字,既写出了梅雨的连绵不断,又写出了梅雨的湿润,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湿漉漉的梅雨气息。
次句“十里津楼压大堤”,诗人描绘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大堤上,长长的渡口,一排排的船只,都在等待着过河的人们。这里,诗人用“十里”来描绘渡口的远近,用“大堤”来暗示渡口的规模,形象地描绘出了渡口的繁忙景象。
三、四句写四川妇女在江边迎接过河的客人,以及江陵当地的儿童在驿站旁贩卖山鸡肉的情景。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江陵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五、六句则是对诗人自身心境的写照。“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寺庙里看到的红色杜鹃花,以及地上长满的青苔,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孤寂与落寞之情。而“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江陵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