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空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提,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许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叩,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禅宗诗。其主题为佛教禅宗,通过对禅理和修行的阐释,展现了禅宗对“性本净”和“无我”的理解。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 “君不见”:表示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并记住这首诗的含义。
  • “绝学无为闲道人”:描述了一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修行者。
  • “不除妄想不求真”:强调了修行者要摒弃杂念,专注于内心的真实。
  1.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 “无明实性”:指未觉醒的状态,也即无知无觉的状态。
  • “佛性”:指佛陀的本质,即一切众生皆有的本性。
  • “幻化空身”:指修行者的外在形象(如僧袍等),但其本质仍是虚幻的(如水中月、镜中花)。
  • “法身觉了无一物”:修行者认识到自己的外在形象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在的本性才是真实的。
  1.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 描述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了对自我本性的认识,即“法身”。
  1.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空出没。
  • “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
  • “三毒”:指贪、瞋、痴三种烦恼。
  • “浮云”、”水泡”:比喻五阴、三毒如同飘忽不定的云和波动的水,暗示它们没有实际的存在。
  1.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 “证实相”:指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
  • “无人法”:指没有人能超越或解释这些现象。
  • “刹那灭却”:指这些现象在瞬间就会消失或被打破。
  1.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 “妄语”:指虚假的言论或行为。
  • 通过夸大其词或误导他人,修行者最终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同遭受尘世的惩罚一样。
  1.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 “顿觉”:指突然领悟到真理或智慧。
  • “如来禅”:指佛陀的禅定或修行方法。
  • “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修行方法。
  • “万行体中圆”:指通过实践多种修行方法来达到心灵的圆满和和谐。
  1.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 “梦里”:比喻人在梦境中的经历或体验。
  • “六趣”:指六道轮回,即天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道。
  • “觉后”:指从梦中醒来之后。
  • “空空无大千”:形容从梦中醒来后的心境非常宁静、空虚,没有任何执着和欲望。
  1.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 通过修行可以去除罪福和得失的观念,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
  1.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 “比来”: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状态或者经历。
  • “尘镜”:比喻世俗的观念或偏见。
  • “剖析”:详细地分析或研究。
  1.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 提问修行者是否还有其他的念头或存在。
  • “若实无生无不生”:如果修行者确实已经超越了生死的束缚,那么他就可以体验到万物一体的真理。
  1.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 通过呼唤一个木人来询问如何修行和获得佛力。
  • “早晚成”:表示修行者可以早日获得佛的力量和智慧。
  1. 放四大,莫把提,寂灭性中随饮啄。
  • 放下对物质的追求,不要执着于世俗的欲望。
  1.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 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如来的大智慧和境界。
  1.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许任情徵。
  • 表示真正的僧侣应该坚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应该被外界的意见所左右。
  1. 直截根源佛所叩,摘叶寻枝我不能。
  • 直接面对佛法的根源寻求解答,但是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这种观点。
  1.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 “摩尼珠”:一种圆形的宝石,据说里面包含了所有的真理和智慧。
  • “如来藏”:佛教用语,指佛陀的本心或本性。
  1.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 六种神通是指佛力所能施展的各种神通,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空的,没有实质的存在。
  • “一颗圆光色非色”:形容这种神通的光芒既不是颜色也不是形状,而是超越了一切形式的存在。
  1.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 “净五眼”:指具有五种清净的眼力,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 “五力”:指五项重要的修行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 “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通过修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力量的本质和意义。
  1.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
  • 描述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迷茫和困惑,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