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成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永嘉证道歌

译文

常独自行走,常独自漫步,达者同游涅槃之路。调和古神清风自高,外貌憔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其实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任他诽谤,任他非,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成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龙吟虎啸,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注释

  • 永嘉证道歌:一首描述佛教修行者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诗。

  • 常独行:经常独自走路,表示修行者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独立。

  • 调古神清风自高:调和古神,清风自然而来,形容修行者心境的高远和宁静。

  • 貌悴骨刚人不顾:外表憔悴但内心坚定,不为外界所动摇。

  • 穷释子:贫困的和尚,口中说贫穷,但实际并不贫穷。这里描绘了一种对物质贫乏的超越和内心的富足。

  • 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虽然口头上说自己贫穷,但实际上内心并不真正贫穷,因为精神上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

  • 贫则身常披缕褐:贫穷时,身上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这里的“缕褐”指的是粗糙的布衣,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精神上的满足。

  • 道则心藏无价珍:在修行的道路上,心中藏着无价的珍宝,即佛法的智慧。

  • 无价珍用无尽:这种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财富,可以用于帮助他人和社会。

  • 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益众生,随时准备提供帮助,毫不吝啬。

  • 三身四智体中圆:佛教中的三种身(色身、受身、想身)和四种智能(眼、耳、鼻、舌),在修行者的内心达到圆满和谐。

  • 上士一决一切了:最高的修行者通过一念的抉择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等修行者虽然有很多知识,但往往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信仰。

  • 但自怀中解垢衣:只需从内心深处解脱掉世俗的污垢,就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 谁能向外夸精进:谁能仅仅在口头上炫耀自己的进步呢?真正的修行是内在的修炼,而非外在的表现。

  • 任他诽谤:对于他人的诽谤和批评,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 火烧天徒自疲:如同火烧天空一样徒劳无功,比喻那些徒劳无益的行为或目标。

  • 我闻恰似饮甘露:听到这些教诲就像喝了甘露一样滋润和清凉。

  • 销融顿入不思议:内心的烦恼和障碍被消除,顿悟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 观恶言是功德:看待恶言也能成为修行的一种功德,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和提升。

  • 此即成吾善知识:这就是我的善知识,指代了修行中的觉悟和理解。

  • 宗亦通说亦通:禅宗的教义也是通用的,无论是说还是做,都能体现禅宗的精神。

  • 定慧圆明不滞空:定与慧都达到圆满的状态,既不执着于任何形式,也不拘泥于任何事物。

  • 恒沙诸佛体皆同:所有佛陀的教导都是一致的,无论多少佛陀的智慧和教诲都是相通的。

  • 龙吟虎啸无畏说:如龙吟虎啸般威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无所畏惧。

  • 百兽闻之皆脑裂:各种野兽听到后都感到恐惧而逃散。

  • 香象奔波失却威:珍贵的香象失去威仪,象征地位和荣耀的丧失。

  • 天龙寂听生欣悦:寂静的天空中传来龙吟声,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欣喜。

  • 游江海涉山川:在江河湖海、山川之间漫游,寻找心灵的导师和道路。

  • 曹溪路得生死关:领悟到曹溪禅师所教的道路,解决了生死的根本问题。

  •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说话、沉默,都保持着一种禅定的状态。

  • 纵遇锋刀常坦坦:即使面对锋利的武器也显得非常坦然。

  • 假饶毒药也闲闲:即使是毒药也能淡然处之,不受其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它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独立,以及对于物质贫乏的超越和内心的富足。诗中的修行者面对诽谤和批评时能够保持宁静和宽容,对待恶言也能视为功德。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幻。这种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和勇敢,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和安宁。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