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西塞山泊渔家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注释:

  1. 白纶巾:白色的头巾。
  2. 发如丝:形容头发细长柔顺,像丝绸一样。
  3. 静倚:静静地依靠。
  4. 枫根:枫树的根部。
  5. 钓矶:钓鱼台或岸边的礁石。
  6. 中妇:中年妇女。
  7. 挑叶:采摘桑叶。
  8. 小儿:年幼的儿子。
  9. 蓑(suō):用草、棕等制成的雨具。
  10. 沙市:地名,今浙江省嘉善县一带。
  11. 雨来:指下雨天。
  12. 莼(chún)菜:一种水生植物,可做汤。
  13. 鲈鱼: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春季时肉质鲜美。
  14. 西塞山:山名,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市境内。
  15. 终日客:整天在外漂泊。
  16. 隔波相羡:隔着水面互相羡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位渔人在西塞山上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白纶巾下发如丝”,描绘了渔人的外貌。白纶巾象征着渔人的身份,而发如丝则表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形象。第二句“静倚枫根坐钓矶”,进一步描绘了渔人的生活状态。在枫树下,渔人们静静地坐着钓鱼,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描写,勾勒出了渔人宁静的生活画面。
    第三句“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揭示了渔人们的生活来源。中年妇女在桑树下采摘桑叶,年幼的儿子在沙市购买雨具。这些细节展现了渔人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通过描绘雨来和春后的景象,进一步展示了渔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雨来莼菜流船滑”,“雨来”意味着雨天的来临,而莼菜在流动的水中显得格外新鲜。这里的“流船滑”形象地描绘了雨水使船行驶变得困难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渔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而“春后鲈鱼坠钓肥”则描绘了春天到来后,鲈鱼变得更加肥美的景色。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渔人的丰收喜悦。
    最后两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诗人表达了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之情。他们在西塞山下度过一整天,尽管身处异乡,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而诗人自己虽然身在他乡,却也常常想起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羡慕不已。这里的“依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渔人的敬意,也有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渔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反映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