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
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
泥泞非游日,阴沈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雨中招张司业宿”,本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应从诗中的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注释进行说明。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句写“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是说夏天的衣服香气袭人,秋天的席子颜色鲜亮,这是诗人对张籍的欢迎;第二句写“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是在斜支的花石枕上卧咏《蕊珠》诗篇,这是诗人与张籍共度良宵的场景;第三句写“泥泞非游日,阴沈好睡天”,意思是说泥泞的地方不能游玩,阴天天气适合睡觉,这是诗人为张籍安排住宿的考虑;第四句写“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意思是说能否一起来宿?我们听着雨声对床而眠吧!这是诗人表达自己邀请张籍来住的愿望。
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热情欢迎朋友的心情。“迎秋簟色鲜”写的是秋天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以及簟子的鲜艳色泽,暗示出张籍到来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这既表明了季节特征,又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热烈欢迎之情。“卧咏蕊珠篇”,在斜支的花石枕上卧咏《蕊珠》,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夜谈的乐趣,也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最后一句“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直接表达了诗人邀请朋友来宿的意愿和愿望。
最后分析手法。“雨中招张司业宿”一句,以雨景起兴,点明时间,交代了人物和事情的地点和目的。接着,诗人以“雨中”二字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招”字,把全诗的意境引向了高潮,使读者感到亲切而又新奇。“招”字既指招引,又暗含着邀约之意。最后“听雨对床眠”一句,既是对前面“招”字的照应,又是对“宿”字的铺垫。诗人在雨中招张司业前来住宿,当夜两人便在斜支的花石枕上卧谈《蕊珠》诗文,听雨入梦,相安无事。这种清幽雅致的境界,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也是他乐于与朋友共同享受的。因此这一结尾既与前面的“招”字呼应,又与后文的“对床眠”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和谐流畅。
【答案】
译文:
夏天的衣物带着香气,秋天的席子色彩鲜艳。
斜支上放着花石枕,卧听蕊珠篇。
泥泞的日子不好游玩,阴天的天气容易入睡。
你能不能来同我一起宿?听雨打在窗前,我们一起在床铺上睡觉。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九年(814),诗人在长安任右拾遗,与张籍交游甚密。当时,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曾因政治原因遭贬,但诗人却始终未被降职。元和十一年,诗人又出任江州司马。此次遭贬虽比前两次更为严重,但诗人却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遭贬途中写给好友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欢聚一堂的喜悦心情。
开头两句,诗人以“过夏衣”“迎秋簟”描写了夏日和秋季的景物特征。“过夏”与“迎秋”相对,突出了季节变化的特点。同时,“过”与“迎”又都表示了一种积极向前的态度。这两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有深意存其中。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
接下来两句,诗人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斜支花石枕”中的“斜支”是一种古代的坐具,用木头或竹片制成。它呈斜置状态,方便人们倚坐。“花石枕”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枕头,上面雕刻着各种花草图案和花纹。诗人在这里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到舒适惬意。“卧咏蕊珠篇”中的“蕊珠”指的是《蕊珠记》,是唐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愿意卧听这首优美的作品。
最后两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泥泞非游日,阴沈好睡天”,诗人表示现在的泥泞之地不适合游玩,阴天更适合睡觉。但是,他仍然希望与朋友共同度过这段愉快的时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诗人表示能否一同前来宿呢?让我们一边听着雨声一边相互依偎在床上入眠吧!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情趣。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他希望与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共同度过人生的每一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