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柘枝妓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注释:
- 柘枝妓:指唐代宫廷里的柘枝舞妓。她们在表演时身着华美的柘枝裙,手持柘枝,翩翩起舞。
- 平铺一合锦筵开:将整个舞台铺上了华丽的锦缎,仿佛一张巨大的宴席展开。
- 连击三声画鼓催:连续演奏了三次鼓乐,以催促舞蹈的进行。
- 红蜡烛移桃叶起:舞者手持红蜡烛,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移动,仿佛桃花叶随风摇曳。
- 紫罗衫动柘枝来:舞者的紫罗衫随着柘枝舞的动作而摆动,展现出优美的身姿。
- 带垂钿胯花腰重:舞者的腰带下垂,犹如花朵般婀娜多姿。
- 帽转金铃雪面回:舞者的帽子转动,发出清脆的声音,如同雪花般晶莹剔透。
- 看即曲终留不住:当舞蹈即将结束时,观众们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 云飘雨送向阳台:比喻舞蹈如同天上的云彩、地上的雨水一样,无法阻挡地传播开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又富有动感的柘枝舞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红蜡烛与紫罗衫)、夸张(带垂与帽转)、拟人化(雪面)等,使得整个场面生动活泼,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舞者们的美丽身姿和优雅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热闹非凡的现场之中。此外,诗中的一些词汇也富有象征意义,如“云飘雨送”比喻舞蹈的影响力和深远影响,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柘枝舞的场景,更是对唐代宫廷文化的一种赞美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