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全诗共八句。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
(注释)“诸相”指一切现象,“非相”即不是这些现象。“若住无馀”意指如果停留于空无的状态。“却有馀”表示还有其他东西。
-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注释)在谈论的时候,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一切都已明了。而“梦中说梦”则是比喻,意味着即使我们试图解释或理解,最终也只会增加困惑和虚幻。
-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注释)“空花”比喻虚幻的东西,“果”指结果。“阳焰”是指火焰,这里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注释)这里的“摄动”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或执着。“禅”即禅宗,是一种修行方法。“如如”是佛教用语,意为真实不变。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哲学的理解与感悟,特别是关于“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的部分,强调了一切现象的本质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或实体,而是流动变化、无法固定的概念。通过对比“言下忘言一时了”与“梦中说梦两重虚”,诗人指出了言语和思想本身也是无常的,它们无法完全表达或理解现实的真实面貌。
诗句“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进一步探讨了对现实世界的执着可能导致的误解和困扰。通过将“空花”和“阳焰”比作虚幻的存在,诗人提醒读者不要过于追求物质或形式上的结果,也不要试图寻找超越实际存在的解决方案。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这句话总结了禅宗的核心观点,即真正的修行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接受,而不是执着于任何外在的表现或形式。这种态度使人们能够在不执著于任何事物的情况下保持内心平静和自由。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哲学的深入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领悟生命真谛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