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
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
【注释】:
- 陈家紫藤花下赠周判官:在陈家紫藤花下赠给周判官。
-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紫藤花没有固定的次序,成千上万的花一下子都开放了。
- 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如果不是周判官呼唤我,我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紫藤花开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被友人呼唤而来到陈家紫藤花下的愉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宁静。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
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
【注释】: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诗句注释】 1. 雨中访崔十八:在雨中拜访崔十八。 2. 肩舁仍挈榼(kē):肩扛手提着酒壶。 3. 莫怪就君来:别责怪我来了。 4. 秋雨经三宿:经过三天的秋雨。 5. 无人劝一杯:没有人劝我喝一杯。 【翻译】 我在雨中拜访崔十八,他肩扛手提着酒壶,别让我觉得奇怪,因为我来了。经过三天的秋雨,没有人劝我喝一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诗
【注】李睦州,即名士李邕,与杜甫有交往。 凭:倚。李睦州,指诗人自己。 徐凝山人:即李白的号青莲居士。 郡守:县尉。 乡人:指杜甫。 轻诗客:轻视文人。 钓翁:指隐逸之士。 解怜:能够同情。 处士:隐居不仕的人。 郎中:官名。 赏析: 此为唐代大历(766-779)年间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友人与诗人之间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与隐士之间的交往状况和相互关系。诗的首句“凭李睦州访徐凝山人”
注释: 小娃:小女孩。 撑:划,驾驶。 偷:偷偷地。 白莲:白色的莲花。 回:回家。 不解:不知道。 踪迹:脚印。 浮萍:浮在水面上的水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偷地去采莲的故事。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女孩撑着小船偷偷去采莲的情景,以及她不小心把船弄翻、留下一道痕迹的可爱形象。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 池上二绝(其一)
【注释】 歙州:今属安徽。山行:山中行走。故山:故乡,这里指故乡的山水。隐沦时:隐居遁世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家乡时,与故山山水结下深厚感情,故离别之时无限惆怅。此诗首句点明题旨,次句写别后归来之迟,因愁思而迟;三句写眼前所见,云峰满目,令人怅然;末句抒发感慨,当此时不隐退,将后悔莫及。全诗情真意切,意境高远,有“兴寄深微”的特点
注释: 帝子:指帝王之子,这里指的是唐玄宗。 吹箫逐凤皇:指唐玄宗在华阳观吹箫,希望与凤凰一起飞走。 空留仙洞号华阳:指华阳观已经荒废,只有空荡荡的洞穴和“华阳”的称号。 落花何处堪惆怅:指春天的花已经凋零,让人感到惆怅。 头白宫人扫影堂:指宫人的扫帚声,将华阳观的影子扫得一干二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华阳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华阳观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华阳观的美丽景色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 注释: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环境的不满和厌倦。"红叶"和"青苔"通常在秋天出现,象征着秋天的结束和生命的凋零,而"又"字则加强了这种无奈和悲伤的情绪。同时,"凉风暮雨"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寒冷萧瑟的画面,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 - 译文:我无法忍受这片秋叶满地、青苔覆盖的凄凉之地,又逢秋风萧瑟、细雨连绵的黄昏时分。 -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