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五马且蜘蹰,马上能听绝句无。
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
与裴华州同过敷水戏赠使君五马且踟蹰,马上能听绝句无。
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
注释
使君:指刺史、郡守一类的官职。五马:古代官员乘马时,以五匹马驾,称为“五马”,因称太守为“五马大夫”。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马上能听绝句无:意思是:你坐在马上听我吟诵绝句。
使君五马且蜘蹰,马上能听绝句无。
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
与裴华州同过敷水戏赠使君五马且踟蹰,马上能听绝句无。
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
注释
使君:指刺史、郡守一类的官职。五马:古代官员乘马时,以五匹马驾,称为“五马”,因称太守为“五马大夫”。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马上能听绝句无:意思是:你坐在马上听我吟诵绝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注释】: 1. 余杭县:今属浙江省杭州市。 2. 卢明府:即卢植,字子牟,东汉末年官员,有清名节操和政绩。 3. 虚白亭:亭名,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亭内有“虚白亭”四字刻石而得名。 4. 白舍人:即白居易,唐代诗人,与卢植为同榜进士,两人关系密切。 5. 头似雪:形容白发如雪。 6. 杯相劝:用酒杯互相劝酒。 7. 残春:春天将尽,指送别之际的暮春时节。 【赏析】:
【注释】 1. 狐泉店前: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过的山东济南的“狐泉店”。 2. 柳花飞:柳絮飘飘。 3. 逐水东流便不归:流水向东流去,柳絮随风飘散,不再回头。 4. 因风吹落偶相依:柳絮被风吹起,偶然相遇而相互依偎。 【译文】 在济南狐泉店前的野狐泉边,柳絮如雪片般纷纷扬扬。随水东流,不再回头。 柳絮与水面悠悠相依,却无意于停留,只是偶尔因风轻轻相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
【注释】 1.潘驿: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驿,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途中食宿、换马的处所。 2.醉中别:在醉酒之时分别。 3.下邽(hū)村北:下为地名,即下邽,古县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东北。 4.醒时归:醒来之时归来。 5.榆叶、杨花:皆喻指春天的景色。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长安赴洛阳途中,在临潼驿与友人分别之作。前两句写离别时的情景;后两句写归途所见之景。全诗写离别与归来,情景交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其内容为: 欲笑随情酒逐身,此身虽老未辜春。 春来点检闲游数,犹自多于年少人。 注释: 欲笑随情酒逐身:想笑就随着情感和酒一起消散。 此身虽老未辜春:尽管已经老了,但春天依然不辜负我们。 春来点检闲游数:春天到来时,仔细检查自己的闲游的次数。 犹自多于年少人:仍然超过了年轻时的人。 赏析: 《闲游》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晚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首诗的译文是:在毛公坛上,一片云闲散无依,何时才能得道成仙而不再回来?千年的鹤羽飞翔回归碧落,五湖的空镇却让万重山更加寂寞。 注释:毛公坛: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里。片云闲:一片闲散的云雾。千载:一千年。碧落:天空。五湖:指杭州西湖。万重山:指重重叠叠的群山。赏析:这首诗以毛公坛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首句写云雾缭绕,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自由的向往
注释: 可怜:可哀,值得怜悯。 夭艳:花容艳丽,指花朵。 正当时:正盛开的时候。 流莺:即黄莺,这里指黄莺,也用来比喻春天。 泥:附着、沾滞。 赏析: 这首小诗是作者的自画像,借写自己年老色衰、憔悴失意之状,表达了自己的悲苦之情。 首句以“可怜”二字领起全篇,点明题旨;二句承上启下,从惜花过渡到伤己;三、四句进一步写自己年老体衰、憔悴不堪之状。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真意挚,读来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