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

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

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

沉吟辞北阙,诱引向西方。

便住双林寺,仍开一草堂。

平治行道路,安置坐禅床。

手版支为枕,头巾阁在墙。

先生乌几舄,居士白衣裳。

竟岁何曾闷,终身不拟忙。

灭除残梦想,换尽旧心肠。

世界多烦恼,形神久损伤。

正从风鼓浪,转作日销霜。

吾道寻知止,君恩偶未忘。

忽蒙颁凤诏,兼谢剖鱼章。

莲静方依水,葵枯重仰阳。

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

去似寻前世,来如别故乡。

眉低出鹫岭,脚重下蛇冈。

渐望庐山远,弥愁峡路长。

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

瓢挂留庭树,经收在屋梁。

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

唯拟捐尘事,将何答宠光。

有期追永远,无政继龚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下面是对该诗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

  1.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 - 在郡衙空闲的时候,回忆起自己在庐山草堂的生活。同时给位于庐山二林的僧侣社团写了三十韵。
  2. “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 - 详细记述了自从被贬官以来的去向和原因。
  3. “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 - 谏言劝谏并不能帮助到我,而迁任也属于应该做的分内之事。
  4. “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 - 我无法匡扶圣明之主,只能归顺于空王,即佛祖。
  5. “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 - 龙象(指皇帝)投入新的社团,而鹓鸾(古代官员的行列)失去了原来的行止。
  6. “沉吟辞北阙,诱引向西方。” - 在离开北门(皇宫)时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向西走。
  7. “便住双林寺,仍开一草堂。” - 就在双林寺居住下来,并在原址开了一个草堂。
  8. “平治行道路,安置坐禅床。” - 清理道路平整,并安置了坐禅的床铺。
  9. “手版支为枕,头巾阁在墙。” - 用手板作为枕头,头上的头巾挂在墙上。
  10. “先生乌几舄,居士白衣裳。” - 先生穿着黑色的鞋子,居士穿着白色的衣裳。
  11. “竟岁何曾闷,终身不拟忙。” - 整年都没有感到烦闷,一生都不打算匆忙忙碌。
  12. “灭除残梦想,换尽旧心肠。” - 消除了所有的幻想,改变了旧有的心肠。
  13. “世界多烦恼,形神久损伤。” - 整个世界充满了烦恼,身心也长期受到伤害。
  14. “正从风鼓浪,转作日销霜。” - 正如狂风掀起波浪,太阳将之融化成霜。
  15. “吾道寻知止,君恩偶未忘。” - 我在追求道德的极限,而君主的恩惠我也时常铭记。
  16. “忽蒙颁凤诏,兼谢剖鱼章。” - 突然收到皇帝的诏书,并感激皇帝赐予的鱼符。
  17. “莲静方依水,葵枯重仰阳。” - 莲花静静地依靠着水,向日葵则依赖太阳。
  18. “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 - 晚上还像往常一样聚集在一起,早上就各奔东西。
  19. “去似寻前世,来如别故乡。” - 离去就像寻找前世一样艰难,归来却像告别故乡。
  20. “眉低出鹫岭,脚重下蛇冈。” - 眉毛低垂如同走出高高的鹫岭,脚底沉重像是走在蛇形的山冈上。
  21. “渐望庐山远,弥愁峡路长。” - 逐渐看到了更远处的庐山,心里更加感到路途漫长。
  22. “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 - 香炉峰隐约可见,巴字河流水波渺茫。
  23. “瓢挂留庭树,经收在屋梁。” - 瓢挂在庭院中的树上,经文收集在屋子的横梁上。
  24. “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 - 春天时把红色的药圃抛弃,夏天时思念那白莲池塘。
  25. “唯拟捐尘事,将何答宠光。” - 我打算放弃尘世的事情,用什么来回报皇上的恩宠呢?
  26. “有期追永远,无政继龚黄。” - 我有朝一日能永远追随你,没有政治任务也能跟随你。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自己在庐山草堂隐居生活的回顾和怀念。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诗中体现了作者对佛学的理解,认为无论是升官还是退隐,都是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