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
遥知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
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馀尘。
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

【注释】:

  1. 海内声华:指当时名士的声名。
  2. 封章草:指汉末张芝的草书。
  3. 除官:授职,任命。递互:交替更换。丝纶:皇帝颁发的诏令。
  4. 制从长庆辞高古:指白居易的《长庆集》。
  5. 元和体:指柳宗元的《元和诗》体。
  6. 文姬:即蔡琰,东汉末年人,才貌出众,有文才,但流离失所,寄居匈奴,与胡人杂处。
  7. 通子:指董仲舒、司马迁等汉代大儒,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
  8. 王粲: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以赋著称于世。
  9. 女:指自己。
    【赏析】:
    此首是一首赠答诗。酬赠友人之作,一般多写景抒怀或咏物言志,而本诗却不同,它以问答的形式,把酬答友人的题旨巧妙地蕴于其中,显得别开生面。开头两句,诗人首先表明自己声名显赫,文章绝伦;继而表示对友人“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之问,作了一番回答,表达了自己虽然在朝中担任要职,但并不因位高而矜持不逊;反而认为能与友人一起共事,实为幸事。三、四句,诗人又以“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为据,进一步说明自己与友人之间虽各有所任,但仍可互相切磋学问。“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这两句既表明了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上影响之大,也暗示了自己与白居易的诗风一脉相承,都受其影响。五、六句,诗人又进一步表明自己与友人虽各有所长,但并无门户之争,可以相互欣赏。“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馀尘”,既是对友人才艺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自谦之词。结尾两句,诗人以“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收束全篇,既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又是对朋友的安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