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
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松声
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译文:
月好,我独自坐在窗前,双松在前方的庭院中挺立着。从西南方向吹来一阵微风,轻轻地穿过树叶和树枝之间。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深夜里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寒冷的风吹过山林,伴随着细雨的声音;秋天的琴音,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着。听到琴声可以消除炎热的感觉,再听一遍就可以驱散心中的烦恼和困惑。整个晚上都没有入睡,身心都感到轻松愉悦。南边的道路上车马络绎不绝,西边邻居家的歌声此起彼伏。谁能知道在这个小亭子下,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却不会被周围的喧嚣所打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夜晚静谧、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境体验,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月好好独坐”,直接点明了时间是夜晚,地点是在窗前,主人公独自一人。这种孤独的情境为下文的描写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四句,诗人详细描绘了周围的景象。首先写到“双松在前轩”,表明了自己的位置是在一座庭院的前面,而庭院中种植的是双棵松树。接着描述西南方向的微风带来了清凉,穿过树叶和树枝之间,发出沙沙的声音。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树叶拟人化为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形象地描绘了风在树林中的穿行。紧接着,又以“萧寥发为声”来形容树叶沙沙作响的情景,既传达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也暗示了夜晚的到来。最后两句“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气氛,寒山和秋风相伴,雨声和琴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
接下来的八句,诗人转而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外界环境的喧嚣之间的反差。“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一句,意味着当琴声传来时,可以消除炎热的烦躁感;再次听时,就能驱散心中的种种烦恼和困扰。这里的“涤炎暑”和“破昏烦”都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琴声的力量之大。而“竟夕遂不寐”则进一步强调了琴声给自己带来的放松和安宁。
最后四句,诗人转向外部世界的描述。虽然外面车马喧嚣,邻居家歌声不断,但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外界喧嚣的不屑一顾。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幕下的庭院图景,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