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注释:
-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静得:宁静地得到。亭上境,指亭子之上的景色,也指亭子本身。
-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凭轩:倚着栏杆(或轩,即窗户)。东南望,指向东南方眺望。
-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烦襟:烦恼、烦闷。杉风:杉树的风声。
-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旷然:空旷豁达的样子。宜:适宜。真趣:真实的情趣、乐趣。道:这里指道家的思想和道理。心:指作者的心志、心境。
-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即此:在这里。遗世:脱离尘世。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内心世界的诗。首联“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的亭子上欣赏着远方的景象,远离了尘世的纷扰,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颔联“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亭子上俯瞰大地的画面,山峦叠嶂,鸟儿隐没其中,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颈联“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则通过竹露和杉风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清爽,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身体状况。尾联“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情趣和真理,从而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最后一句“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再次强调,表明只要能够找到真正的兴趣和真理,就不必追求外界的繁华和诱惑。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自然和心灵的深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