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注释: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指自己在任期间没有政绩,百姓抱怨。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只有向城内的百姓们写诗,写了十几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惭愧自己不能象古代贤人召公一样,为百姓做点什么。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注释: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指自己在任期间没有政绩,百姓抱怨。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只有向城内的百姓们写诗,写了十几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惭愧自己不能象古代贤人召公一样,为百姓做点什么。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除官去未间,半月恣游讨。 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 新树少于松,平湖半连草。 跻攀有次第,赏玩无昏早。 有时骑马醉,兀兀冥天造。 穷通与生死,其奈吾怀抱。 江山信为美,齿发行将老。 在郡诚未厌,归乡去亦好。 注释: - 除官去未间:辞官离去还未确定时间。 - 半月恣游讨: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尽情游玩探索。 - 朝寻霞外寺:早晨去寻找霞光之外的地方寻找寺庙。 - 暮宿波上岛:晚上住宿在波涛之上的岛屿
【诗句释义】 1. 仲夏斋戒月:仲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五月,斋戒指的是停止一切饮食,专心修养。 2. 三旬断腥膻:三旬,一个月的时间;腥膻,指荤腥的食物,这里指的是断绝荤腥的食物。 3. 自觉心骨爽:自我感觉身体非常清爽,这里指的是斋戒之后身体的改善。 4. 行起身翩翩:行走起来轻盈飘逸,表示身体状态非常好。 5. 绝粒人:指不食五谷杂粮的人,通常是指修炼成仙的人。 6. 四体更轻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鹳雀楼》。下面是每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 - 初夏时节(四月初)时,新长出的树叶形成了一片浓密的树荫。 2. 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 树木摇曳生姿,为风景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庭院显得深邃而宁静。 3.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 - 树下有位无忧无虑的人,整日在这里寻找那幽静的地方。 4. 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
注释: 使君:指太守。竟不住:即“竟不驻”。萱桂:指母亲,因“萱”字的繁体字是“萱”,而“桂”字的繁体字是“荎”,两者同音,故用萱桂比喻母亲。徒:白白地。留人名:留住人的名声。忘忧:忘却忧愁,这里指母亲在孩子心中永远是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人。不如江畔月:意思是说,还不如江边的月亮那样,可以时时相伴,不离不弃。步步来相送:形容月亮的明亮和永恒,仿佛是月亮一步又一步走来陪伴着你。 赏析: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 (1)“为郡已多暇,犹少勤吏职”:作为太守已经闲暇很多,但还缺少勤勉办事的才能。 (2)“罢郡更安闲,无所劳心力”:罢官后更加安逸,用不着操心费力。 (3)“舟行明月下,夜泊清淮北”:乘船在月光下行进,在清淮以北停泊。 (4)“岂止吾一身,举家同燕息”:我何止是我一个人,全家人一同休息。 (5)“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
舟中李山人访宿 日暮舟悄悄,烟生水沉沉。 何以延宿客,夜酒与秋琴。 来客道门子,来自嵩高岑。 轩轩举云貌,豁豁开清襟。 得意言语断,入玄滋味深。 默然相顾哂,心适而忘心。 注释: 1. 日暮舟悄悄:形容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江面波光粼粼,显得安静而幽深。 2. 何以延宿客:用什么方式邀请客人留下来过夜?表示主人热情好客,想要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3. 夜酒与秋琴:夜晚的酒和秋天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