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
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
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
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
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
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

【注释】

三月三十日:农历三月三十日,指春天的结束。

春归日复暮:春天过去了,太阳又落山了。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惆怅地对春风发问,明天春天不会回来吧!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在曲江边送走春天,依依不舍地左右回顾。

扑水花:随风飘洒的花瓣,扑打在水面上。

人生似行客:人生就像匆匆过客。

两足无停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前程几多路:前方有多少路程啊。

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兵器和水火,都可以避开它。

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只有年迈的人来了,人世间无处可逃。

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感叹时光无情而自己已经老了,独自靠着池南的树。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今天送走春天的心情,如同别离亲朋朋友一般。

【赏析】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夏,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这首诗是一首惜春抒怀之作。诗人面对春光消逝、韶华不再的现实,发出无限感慨,借送春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写得情真意切,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联“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点明了时令是农历三月三十日,即春季结束之时,也暗喻青春已逝。诗人用“日复暮”来表现春天的短暂易逝,表达了对美好春光逝去的惆怅之情。

颔联“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通过询问春风是否还会再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无奈。诗人以“惆怅”二字开篇,将内心的感受直接呈现给读者,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颈联“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则具体描写了诗人在曲江边送别春天的画面。诗人依依不舍地左右回顾,似乎在向春天告别。这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尾联“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则是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他看到那些随风飘洒的花瓣,犹如扑打在水面上的珍珠,美丽而生动。然而诗人却感叹道:“纷纷不知数。”这既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慨。

诗的最后一句“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他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衰老,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可能会遭遇困境和挫折。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时光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感慨和思考既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他对人生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