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客中月
客人你从来,来时月上弦。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赏析:
《客中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来自江南的客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月亮的恒久陪伴和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诗的起首两句“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设定了时间背景——客人刚到江南,正值月圆时分。这里的“上弦月”不仅指月亮的位置,也暗含了客人初来乍到的心境。接着,“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描述了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三次看到圆满的月亮,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感慨的抒发——无论走到哪里,月亮总伴随着他,见证着他的孤独与坚强。
随后诗句“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则转向描述夜晚的景象。诗人早起伴随残月出发,傍晚又与新月共度,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他对时间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旅途艰辛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特别是最后两句“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表达了诗人对月亮深深的感激之情,它不仅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旅途中的伴侣,给予了他力量和慰藉。
结尾处“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则将时间推进到一天的结束,诗人在渭水桥边告别了白天的劳累,步入长安街头。然而,当夜幕降临,他又成为了月光下的过客,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活状态让他不禁思考,今夜的明月又将陪伴谁?这种设问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
《客中月》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中所经历的孤独与坚持。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对话,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又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