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
绕冢秋花少颜色,细虫小蝶飞翻翻。
中有腾腾独行者,手拄渔竿不骑马。
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
褐衣半故白发新,人逢知我是何人。
谁言渭浦栖迟客,曾作甘泉侍从臣。

《东墟晚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逐句翻译
  • 凉风冷露萧索天:天气寒冷,风带着凉意,天空显得格外阴沉。
  • 黄蒿紫菊荒凉田:荒废了的田野里,只有黄色的蒿草和紫色的菊花。
  • 绕冢秋花少颜色:环绕坟墓的秋天花朵已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 细虫小蝶飞翻翻:微小的昆虫和小蝴蝶在四处飞舞,显得有些无目的。
  • 中有腾腾独行者:在这荒凉的场景中,有一个独自行走的人。
  • 手拄渔竿不骑马:他手持渔竿,没有骑马,似乎是去捕鱼而不是赶路。
  • 晚从南涧钓鱼回:傍晚时分,他在南边的溪流中钓鱼回来。
  • 歇此墟中白杨下:在此乡村的小土坡上休息。
  • 褐衣半故白发新:他的衣物已经破旧,但新长出的白发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 人逢知我是何人:当人们认出他是曾经的官员时,他感叹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 谁言渭浦栖迟客:有人说他是曾经退隐渭水之滨的客人。
  • 曾作甘泉侍从臣:他曾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享受过荣华富贵。
  1. 诗句解析
  • 凉风冷露萧索天:描绘了一幅寒冷、阴沉的天空画面,给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感觉。
  • 黄蒿紫菊荒凉田:用色彩鲜明的黄蒿和紫菊来形容荒凉的田野,增强了场景的凄凉感。
  • 绕冢秋花少颜色:强调了周围环境与凋零的花朵之间的对比,增添了一种衰败的氛围。
  • 细虫小蝶飞翻翻:这些微小生物的活动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荒芜和人的孤寂。
  • 中有腾腾独行者:这个独自行走的人可能是一个寻找安慰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思考者,增添了诗歌的深度。
  • 手拄渔竿不骑马: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可能象征着他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世俗的追求的超脱。
  • 晚从南涧钓鱼回:这个动作展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 歇此墟中白杨下: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休息的地方,这可能意味着诗人需要一个可以暂时放下尘世纷扰的地方。
  • 褐衣半故白发新:通过对比旧衣服和新白发,表达了生命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
  • 人逢知我是何人:当有人认出他的身份时,诗人感到惊讶和怀旧,这种认识可能带有一种失落或反思的情绪。
  • 谁言渭浦栖迟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以及他对过去辉煌生活的回忆。
  • 曾作甘泉侍从臣:描述了诗人过去的职位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为之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1. 诗人背景
  • 生平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著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常,以及对过去成就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成熟和超然。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白居易的诗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内容而著称。《东墟晚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东墟晚歇》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经历的诗歌,更是一曲反映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交响乐章。这首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参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