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削乾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解析】
此诗是一首乐府体诗,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首诗通过描写薛氏吹觱篥的技艺,赞美了乐工薛阳陶高超的技艺。
其一,“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这是全诗的第一句。小童:年轻的童子。薛阳陶:即薛阳陶(750—802),唐代著名乐工,以善吹筚篥著称于世。
其二,“剪削乾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这是第二句,剪削:修剪,整理。乾芦:指干芦管。寒竹:竹竿长而直挺。九孔:指筚篥有九孔。漏声:形容音乐悠扬宛转。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这里用“漏声五音”来比喻音乐悠美动听。
其三,“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这是第三句,近来:近些日子以来。吹者:指吹筚篥的人。关璀:人名。这里指李衮。李衮(?—约公元804年),唐代著名音乐家、乐器制造家。
其四,“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这是第四句,衮:李衮。又:再次。谁其嗣:指后继无人。薛氏:指薛阳陶。乐童年十二:指薛阳陶年纪轻,有十二岁的孩童般。
其五,“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这是第五句,点:指点。含嚼:口中咀嚼。师:师傅。授声:传授音乐之声。含嚼之间:意谓在口嚼之时便已掌握了音乐之要领。天与气:意谓天地之间的精华之气。这里指天地间的灵气。
其六,“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这是第六句,润州城:古润州城遗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霜月:秋天的月明。鸣:发出声音。吟:咏诵。
其七,“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这是第七句,山头江底:泛指南方的水边山间。猿声不喘:意谓猿猴的叫声不急促。鱼龙听:意思是鱼儿和游龙都聆听着。
其八,“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这是第八句,翕然: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折:折断。这两句说风起时,好像管乐器破裂一般;风停时,仿佛刀砍一样。
其九,“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这是第九句,婉软无筋骨:指歌声柔美细腻没有骨骼。顿挫生棱节:指歌声抑扬顿挫有力度。
其十,“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这是第十句,急声:指急促的歌声。圆转:形容歌声圆润流畅。轹轹辚辚:车轮滚动的声音。这里形容歌声如同滚珠一般。
其十一,“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这是第十一句,缓声:指舒缓的歌声。展引:舒展引导。有条:指有条理、有次序。直直:笔直的样子。如笔描:比喻歌声如同笔触一样有力。
其十二,“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是第十二句,下声:指低沉的歌声。乍:突然。坠:落。石沈:指石沉大海。沈重:沉重的样子。这两句写声音的起伏变化。
其十三,“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这是第十三句,明旦:明天早晨。陈宴席:摆设酒宴。主人:指主人家的主人。乐:指宴会上的乐器。
其十四,“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这是第十四句,碎丝细竹:比喻乐声纤细优美。宫调:古代五声音阶之一,这里指乐器发出的乐曲声。一声:指乐器发出的乐曲声。雄出群:指雄壮突出,无与伦比。
其十五,“众音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这是第十五句,众音:众多的声音。覼缕:指没有条理的乐音。不落道:指不受拘束。有如:像。部伍:军队编制。这里比喻乐曲的旋律不受拘束而有秩序。
其十六,“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这是第十六句,嗟乎:叹词,表示惊叹。阳陶:人名。方:正在。稚齿:年轻的时候。下句意为阳陶才二十多岁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他的造诣已经非常高超了。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这是第十七句,若教:如果。头白:白发,这里指年纪很大。吹不休:指不停地吹奏乐器。但恐声名压关李:指恐怕他的名声会超过前代的乐工关璀和李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