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
婉软蛰鳞苏,温燉冻肌活。
方安阴惨夕,遽变阳和节。
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
毳䈴逐日卷,香燎随灰灭。
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
【注释】:
- 别毡帐火炉:别离时把火炉放在帐篷内取暖。
- 腊月天: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天气寒冷,故称。
- 三寸雪:形容雪花细小。三尺雪指积雪深而厚。
- 赖有青毡帐:幸好有个青色的毡帐。
- 复此红火炉:又有一个红色的火炉。
- 如鱼入渊水:比喻像鱼进入深渊一样难以找到温暖之地。
- 如兔藏深穴:比喻像兔子躲进深洞一样难以找到暖和的地方。
- 婉软蛰鳞苏:委婉柔软的鳞片苏醒。
- 温燉冻肌活:温和的烘烤使冻僵的皮肤重新变得柔软。
- 方安阴惨夕:刚刚安顿下阴暗凄惨的傍晚。
- 遽变阳和节:突然转成阳光明媚的时节。
- 毳䈴(cuì niǎn)逐日卷:细毛绒布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被风卷起。
- 香燎随灰灭:香火被风吹灭,灰烬消失。
- 离恨属三春:离别的怨恨属于春天。
- 佳期在十月:美好的约会是在十月。
- 但令此身健:只要我身体强壮就行。
【译文】:
想起昨日腊月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三尺之雪纷飞。年老体衰不能忍受严寒,夜长安城寒气逼人彻骨。幸亏有个青色的毡帐,风前自张设来取暖。又有一个红色的火炉,雪中相暖热使人欢喜。就像鱼儿进入深潭水中,又像兔子躲进深洞里。委婉柔嫩的鳞片苏醒,温燉冻僵的皮肤重新变得柔软。方才安定了阴云惨淡的晚景,却转眼间就转成阳光明媚的时节。无奈岁月流逝时光变迁,哪能说是恩情断绝。细毛绒布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被风卷起,香火被风吹灭,灰烬消失。离别的怨恨属于春天,美好的约会是在十月。只求身体强壮,不再做过多的别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北方边塞地区的冬日景象,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忆昨腊月天”,回忆去年冬天的情况。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天气寒冷,所以称为“腊月”。这里的“北风三尺雪”是指北方地区冬季常有的强风与大雪。这句诗通过回忆过去寒冷的冬天,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第二句“年老不禁寒”,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自己的感受。年老体衰的人难以忍受严寒,这反映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这里的“不禁寒”表明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艰辛。
接下来的两句是“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意思是说,幸运的是有一个青色的毡帐,可以遮挡风雪,让人免受寒气的侵袭。这里的“风前自张设”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辛酸,同时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四句“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中的“复此”指的是再次拥有这个红色的火炉,可以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接下来的几句是对夜晚景象的描述:“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婉软蛰鳞苏”描述了鱼儿在深潭中游走的样子。“温燉冻肌活”则描绘了兔子在深洞中苏醒的情景。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寒冷的氛围以及战士们所经历的艰辛。
最后两句“方安阴惨夕,遽变阳和节”表达了时间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这里既包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透露出对无常岁月的感慨。最后两句“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则是对时间和变迁的思考,暗示着命运无法预测,也无法改变。
全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并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