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乾红落脸,心尽白垂头。
自此方知怨,从来岂信愁。
【赏析】
“泪干红落脸,心尽白垂头。”两句写怨妇的愁容。泪干了,脸上就红;心里苦,垂下头。这是对一个长期受封建压迫的女子的同情和赞美。“泪”和“心”是诗眼,是此诗的主旨所在。从表面上看,这两句写的是女子的外貌和神态,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去表现女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第三句是说:“自从有了这怨恨,才知道什么是忧愁。”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主题。它把前两句所写的怨妇之“怨”,归结到“愁”——即由于有这怨恨才产生了忧愁。这种由具体写到抽象的写法,既使诗的主题更为突出,又使诗的结构更为紧凑。
此诗以“宫怨”为题,但并不只是一般的写宫女的不幸遭遇,而是借写宫女的遭遇来反映广大被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它的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二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一、二句,以宫女的愁容与宫女的美貌形成对照;第三句,则以宫女的“怨”与百姓的“愁”形成对比;同时,宫女的愁情又是她所生养的儿女们的痛苦的根源,所以,这后一对比也暗含其中。这样,诗中既有外在形象的对照,又有内在感情的映照,从而使诗的形象更为丰满,感情更为深厚。
此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宫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不直接抒情,而借咏宫花寄托了深沉的感情。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古代诗词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开头两句,写宫花的颜色。“泪干红落脸”,是写颜色;“心尽白垂头”,是写姿态。这里,“红”和“白”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落”和“垂头”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两句诗虽然只写了两个画面,但却写出了宫花的两个特征,从而为下面抒写感情打下基础。
诗的第三句承前而来,是全诗的重点。“自此方知怨”,是说自始至终都怀着怨恨之情。“从来岂信愁”,是说从来都不懂得忧愁。这两句诗是对第二句的深化和补充。第二句中的“怨”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埋怨或不满,而是一种深沉、持久的感情,一种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一感情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因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怨恨;而这种怨恨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的压迫而产生的。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结论,也是全诗的精华之处。这句诗不仅总结了前面的主要内容,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从来岂信愁?”这是说,从来就不曾想到会有忧愁,而事实上却有着忧愁。这就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首《宫怨》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通过描写宫花的形象,反映了广大被封建压迫者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民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