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注释】

仇雠:仇敌。万姓:百姓。颜厚:指五子中的某一位,颜渊、曾参、闵子骞、冉耕、宰予。忸怩:羞愧的样子。五子:指孔子的五个学生。邦:国家。前事:过去的事。

【赏析】

《五子之歌》,选自《礼记》。《论语》记载:“孔子曰:‘吾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是孔子在告诫统治者,应该注重社会的稳定,而不是过于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五子之歌”则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它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于这些原则的坚守。

这首诗的第一句“仇雠万姓遂无依”,意味着当国家遭受战争或灾难时,民众的生活将陷入困境。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民生活的担忧和关切。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即“颜厚何曾解忸怩”。这里的“忸怩”是指内心的不安与羞愧,“颜厚”则是指五子之一的颜渊,他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著称于世。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种观点,即尽管遭遇了不幸,但颜渊等人并未因此感到羞愧或不安,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和决心。

接下来的两句“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则是对全诗主题的进一步阐释。这里的“五子既歌邦已失”指的是五子(颜渊)已经意识到国家的衰败和危机,并且开始发出悲叹之声。而“一场前事悔难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以及对过去事件的深深反思。他认为,无论人们如何悔恨过去的决策和行动,都无法挽回已经失去的时光。

《五子之歌》通过描绘五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变革的思考。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