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坛登上将,膝席委前筹。
虏灭南侵迹,朝分北顾忧。
抗旌回广漠,抚剑动旄头。
坐见黄云暮,行看白草秋。
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
戍守如无事,惟应猎骑游。
【注释】
奉送范司空赴朔方:送给范公(范阳人,字希文)去边地的诗。朔方:指今宁夏北部、甘肃东部一带。
筑坛登上将:筑坛拜将,指在军队中任命将领。
膝席委前筹:指让范公坐在上位,自己坐于下位,像古代的“膝席之礼”一样。膝席之礼是天子对诸侯或大臣的礼节,表示谦卑。膝席而前,表示恭敬;委前筹,表示谦让,把兵权交给对方,表示信任。
虏灭南侵迹,朝分北顾忧:虏,指吐蕃。南侵,指吐蕃侵犯南境。朝分北顾忧,指朝廷担心北方边境的安全。
抗旌回广漠:挥动军旗,回击敌人,指出征。
抚剑动旄头:挥动长剑,指挥军出击。旄头,星名,这里比喻敌军。
坐见黄云暮,行看白草秋:坐在阵地上看着黄昏时黄尘四起,行走在草原上看到秋天白草凋零。
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横,横跨。秦塞,指秦长城的要塞地带。灵州,即宁夏平原。
戍守如无事,惟应猎骑游:守卫边疆好像没有战事一样,只有打猎的骑兵可以游玩。
【赏析】
《奉送范司空赴朔方》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好友范希文写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当时,安史叛军进犯潼关失败后,又转战河北地区,唐王朝的形势十分危急。杜甫怀着忧虑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送行。“筑坛登上将”,登高拜将,表明诗人对这位朋友寄予厚望;“膝席委前筹”,表示谦恭有礼。
颔联写忧患。“虏灭南侵迹”,“虏”是吐蕃的代称。“南侵迹”,指吐蕃南下侵扰内地。吐蕃入侵西北边境地区,给唐王朝带来极大的威胁。“朝分北顾忧”,指唐朝朝廷担心北疆的安全问题。
颈联写战斗准备。“抗旌回广漠”,意思是说挥动军旗回击敌人,“抚剑动旄头”,意思是说挥动手中的长剑杀敌。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尾联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坐见黄云暮,行看白草秋”,意思是坐着等待黄昏降临,走着望着白草枯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以送别的场面为背景,通过对范公出使西北前线的描写,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