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野雪薄,寒气日通春。
故国又芳草,沧江终白身。
游归花落满,睡起鸟啼新。
莫惜闲书札,西来问旅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词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行行野雪薄,寒气日通春”写景,“行行野雪薄”,野草稀疏,雪已消融;“寒气日通春”点出时令,是早春二月。“故国又芳草”“沧江终白身”写景抒情。“故国”指故乡或旧地。“又芳草”指故国的春天景色,暗含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沧江终白身”中的“沧江”指长江。诗人用典自比,说自己终成“白身”,即终身未得志。这两句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个人命运的忧虑与无奈。“游归花落满,睡起鸟啼新”写景抒情。诗人由早春之景引发对家乡的思念,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济,于是感慨时光荏苒,青春易逝。“莫惜闲书札,西来问旅人”写情抒怀。“书札”泛指书信,“旅人”指远行的游子。“西来”是说从西边来的客人,这里用来借代徐处士。尾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远方游子的关切和问候,也表达了他对友人徐处士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
野草稀疏,积雪已消融了,寒冷的天气却已经和煦了春天的气息。
故乡的芳草又绿了,而我已身无分文(没有功名),终老在沧江边。
游玩回来的时候,花儿已经凋谢了,醒来的时候,鸟儿又开始啼叫了。
不要吝惜寄出去的书信,去询问一下旅人吧! 赏析:
诗的前四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渲染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开篇写野草稀疏,积雪已融化,寒气通春,可见已是早春时节。“寒气日通春”一句既交代了季节,又点出了天气转暖的趋势,为下文的景物描绘铺垫了基调。颔联写景抒情,以故国芳草、沧江白身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意境苍茫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担忧。颈联写景抒情。游子归来,看到满地落花,听到鸟儿鸣叫,不禁想起自己飘泊异乡的境况。尾联写情抒怀,诗人由早春之景引发对家乡的思念,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济,于是感慨时光荏苒,青春易逝。“莫惜闲书札,西来问旅人”写情抒怀。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关心和问候。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之中,含蓄深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