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
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
当时同隐者,分得几株松。

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

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

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

注释与赏析:

注释:

  1. “却共孤云去”: 形容刘山人在归途中如同孤独的云朵,独自离去。
  2. “高眠最上峰”: 意指在最高的山峰上休息或睡眠。这里的”眠”可以理解为休息或隐居。
  3. “半湖乘早月”: 描述在清晨时分,半湖之上,月亮刚升起的情景。
  4. “中路入疏钟”: 在山间小路上,传来了稀疏的钟声。
  5. “秋尽草虫急”: 秋天结束的时候,草丛中的虫子叫声变得急促。
  6. “夜深山雨重”: 深夜里,山雨来得更加猛烈。
  7. “分得几株松”: 意味着他们能在某个地方共享一些松树资源或者友情。

赏析:

《送刘山人归洞庭》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风景画。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态度的体现。

首句“却共孤云去,高眠最上峰”直接点明了刘山人归隐的行为和地点。孤云象征着独立和自由,表达了刘山人对自由的渴望。同时,“高眠最上峰”不仅描述了他选择的居住地——山顶,也暗示了他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物外的人生境界。

中间两句“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进一步展现了刘山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清晨的湖面上,月亮刚刚升起,给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远处传来的疏钟声,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让人不禁想起古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声音和景色的结合,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和音乐性得到了增强。

后三句“秋尽草虫急,夜深山雨重”则是对整个夜晚景象的细腻描写。秋风过去,草木凋零,草丛中的小虫开始鸣叫,声音急促而杂乱;夜深时,山间的雨声变得更加密集和猛烈。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不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最后一句“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表达了诗人对于刘山人的祝福和不舍。这里的“心未已”可能指的是刘山人内心的坚持和不悔,而“更相从”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两人能够再次相聚的愿望。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期待。

《送刘山人归洞庭》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是对刘山人归隐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现代人寻找精神寄托的一种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