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轻两鬓欲相侵,愁绪无端不可寻。
秦女红妆空觅伴,郢郎白雪少知音。
长亭古木春光老,太华青烟晚更深。
独向灞陵东北望,一封书寄万重心。

霜轻两鬓欲相侵,愁绪无端不可寻。

秦女红妆空觅伴,郢郎白雪少知音。

长亭古木春光老,太华青烟晚更深。

独向灞陵东北望,一封书寄万重心。

注释:

  • 两鬓(biǎn):指自己的头发,这里指头发变白了。
  • 秦女红妆:古代秦地的女子,喜欢涂红妆。
  • 郢郎:屈原的字,这里代指一个男子。
  • 长亭、太华:地名,分别位于陕西和河南一带。
  •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 一封书:指一封书信,寄托着深深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因思念而产生愁绪的诗。首句以霜轻为线索,描绘出一幅秋寒的景象,暗示着作者的内心也如这秋风一样寒冷。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秦女红妆,本该是欢愉的场合,但如今无人相伴;郢郎白雪,原本可以共赏美景,却少了知音。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也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哀伤。

第三句“长亭古木春光老”,诗人将目光投向了远方。长亭古木,代表着岁月的变迁;春光老去,则暗喻着人生的无常。这里的长亭,既是地点,也是时间的载体,它见证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也承载着对过去的回忆。

第四句“太华青烟晚更深”,诗人的视线转向了山间。太华青烟,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又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期待。晚更深则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以及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渴望。

最后两句“独向灞陵东北望,一封书寄万重心”,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这里的灞陵,不仅是作者思念的地方,也是他内心深处的寄托。一封书信,寄托着他所有的情感和期待。然而,这种期待是否能够得到回应,诗人并没有明确表示。但可以想象,这封信如同一颗种子,埋藏在诗人的心田,等待着未来的绽放。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