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旧石在,苔藓日于滋。
几处沾妆污,何年灭履綦?
岸花羞慢脸,波月敩颦眉。
君将花月好,来比浣纱时。
《西施浣纱篇》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写作背景等,如下:
诗句原文:
西施旧石在,苔藓日于滋。
几处沾妆污,何年灭履綦?
岸花羞慢脸,波月敩嚬眉。
君将花月好,来比浣纱时。译文注释:
- 西施旧石在:指西施曾经居住的地方有石头。
- 苔藓日于滋:苔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
- 几处沾妆污:指西施浣纱时,衣服上沾满了污垢。
- 何年灭履綦:不知何年才能洗净这鞋子的痕迹。
- 岸花羞慢脸:岸边的花朵因害羞而低着头。
- 波月敩嚬眉:波光中的月亮仿佛在模仿颦(zhen,皱眉)着的眉头。
- 君将花月好:如果你认为花和月亮都美好。
- 来比浣纱时:用来比较浣纱时的美景。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西施为引子,通过对浣纱时自然景观的变化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古人生活情趣的怀念。
- 通过对比“何年灭履綦”与“浣纱时”,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如“岸花羞慢脸”,“波月敩嚬眉”,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评析:
- 宋之问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取材于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这首诗也不例外。
- 通过对西施浣纱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宋之问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 写作背景:
- 《西施浣纱篇》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诗人宋之问借此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浣纱”一词,不仅指的是西施的浣纱行为,更代表了古代女子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述,宋之问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