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
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
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
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
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
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
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
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游陆浑南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描绘了诗人清晨登上歇马岭,远望伏牛山的情景。歇马岭是一条山路,连接着陆浑南山与枫香林。伏牛山是一处名山,位于洛阳附近。诗人在这里登山观景,展现了他的豪迈情怀。

次句“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描述了群山之首的孤独景象,以及山间的元气涌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群山形容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描写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进一步描绘了伏牛山的雄伟壮观。太和山位于洛阳附近,是一处名山。诗人用“石扇”来形容山势如扇子般陡峭,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横闪倏”则表现出了一种瞬息万变的感觉,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第四句“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继续描绘了伏牛山的连绵起伏和险峻地势。这里的“细岑”指的是细小而高耸的山峰,而“浮巘”则是指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山。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第五句“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描述了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遥入怀”表现了云雾的缥缈不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近可掬”则描绘了近处的青霭仿佛可以触及一般,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里的描写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触觉上的亲近感。

第六句“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满足。这里的“灵异迹”指的是自然界中奇异而美丽的景观,而“周顾惬心目”则是指环顾四周时感到心情愉悦和满足。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追求美好和享受当下。

第七句“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这里的“鸟路行”指的是在山林间行走时听到鸟儿的鸣叫声;而“人烟宿”则是指晚上到达一个村庄或城镇投宿。这种描写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八句“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赞美了陆浑南山地区的农田景色。这里的“粳稻”指的是一种优质大米,而“栗芋”则是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之一。诗人通过对这些农作物的描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成果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第九句“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强调了岩石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这里的“石髓”指的是石头中蕴含的物质精华,而“药苗”则是指药材的生长情况。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和能力的认可。

第十句“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间关”意味着云雾缠绕、变幻莫测;而“踏云雨”则是指在云雾中行走。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知和想象力。

第十一句“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提到了两个地方的特产——商山的灵芝和楚地的竹子。这里的“商山”指的是陕西境内的一个著名山脉;而“楚乡”则是指楚国所在的地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他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也表达了他对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尊重和欣赏。

第十二句“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进一步描绘了楚国竹林的幽静之美。这里的“楚竹”指的是楚国特有的竹子;而“枫香林”则是指周围环绕着的枫树林。诗人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共同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十三句“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表达了诗人对于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浩歌”意味着大声歌唱、尽情抒发情感;而“清潭曲”则是指清澈的池塘边的风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他对于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美好愿景。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和谐共生理念的倡导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