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
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
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
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白云。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译文】

夜晚,我看到了四寸长的夜光珠,现在世界上没有。听说有人在海中寻找大珍珠。大珍珠自己珍爱着,不肯发光,只希望在世间罕见。

灵异的东西变化无常,谁能追寻?几个人直到皓首穷经也死在闽越。泥蟠沙卧海底沉,哪知道结下美好的爱情。

可怜那十二生肖星宿中的曜星,谁还珍惜黄金七百斤。在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自然生成的至宝自然无伦比,如何辨别真伪人莫分。历来贵耳而贱目,恐怕你见到不及听闻。

世上还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霄白云。如今竟然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冬游越地时所作。诗中以夜光珠、明月珠比喻明珠,借明珠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第一句“夜光四寸今所无”,写诗人看到夜光石(一种宝石)的奇异光泽。这种石头只有四寸见方,但价值却很高,现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诗人对夜光石的珍奇感到十分惊异,不禁发出赞叹:“闻有入海求大珠”。接着又写大珠的价值:“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这里把夜光石和明月珠并提,说明两种宝贝都是稀世之宝,都值得珍视。

第二句“灵物变化讵可寻”,进一步写大珠的珍贵。大珠虽然自己很珍爱,不肯发光,只希望在世间罕见。这一句是全篇主旨所在。

下面几句是写人们对于珍珠的追逐。“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灵物变化”指珍珠的变化,这里用“变化”二字表示其神秘莫测。因为珍珠变幻无常,所以人们都去追求它,以至于有人皓首穷经,甚至到闽越地区去寻找。

“灵物变化”是指珍珠的变幻无常,而“几人皓首死闽越”则是说人们争相追逐它,以至有些人皓首穷经,甚至到闽越地区去寻找。诗人通过描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接下来三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迷恋。“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泥蟠沙卧海底沉”意思是说人们在追求珍珠的过程中,往往被它的美丽所迷惑,以致沉沦其中不能自拔。“何知结爱美人心”则是说人们不知道这种迷恋是有害无益的。

最后两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曜乘十二乘”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天上的十二个星宿之一“曜星”,它是太阳的别称;“乘十二乘”则是指天上的十二个星座。这里的“曜乘”是指星星的光芒,用来比喻珍珠的美丽。“谁惜黄金七百金”则是说人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国家,而只是去追求外国的珍宝。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危害。

最后两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天生至宝自无伦”指的是自然界的至宝自然是无可比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分辨它的真伪。“如何真伪人莫分”则是说人们不懂得分辨事物的真伪,只会盲目地去追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们的愚昧无知的批评。

最后两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古来贵耳而贱目”指的是古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观为实,而轻视视觉的作用。“恐君既见不及闻”则是说如果你看到珍珠的真面目,就不能再听到它的传说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们的迷信思想的批判。

最后两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霄白云。”“世有南山采薇子”指的是古人认为高山之上有采薇的人,他们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世俗的污染。“从来道气凌霄白云”则是说他们的精神境界高远如云霄之上,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精神境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是写人们对珍珠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今我在千里之外当一个小官,却没有任何机会向皇上进献我的珍宝。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贪欲和自私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珍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追逐名利、忽视自然规律的批评。他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过度开发和浪费。同时,他还倡导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即超越物质欲望和追求精神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