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
【题云际寺准上人房】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
注释:
- 题云际寺准上人房:在云际寺为准上人所建的居室命名。
- 高僧:僧人,指准上人。
- 居处似天台:住所如同天台山那样清幽。
- 锡杖铜瓶:僧人常用的法器。
- 绿苔:指寺庙周围长满青苔。
- 竹巷雨晴春鸟啭:竹巷里春天雨水过后鸟儿欢快歌唱。
- 山房:山上的房屋,这里指准上人的住所。
- 园中鹿过椒枝动:园中鹿经过时,花椒树枝摇曳。
- 潭底龙游水沫开:潭底的水中龙游动,掀起的水花四散。
- 独夜焚香礼遗像:独自夜晚烧香祭拜已故的僧人。
- 空林月出始应回:在月光下,树林变得寂静无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和僧人生活环境的诗。首句“高僧居处似天台”直接点出诗人所见之景——一个与天台相似的高僧住所。接着以“锡杖铜瓶”形容僧人的法器,暗示了他们的修行或教化环境。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衬托僧人生活的静谧与和谐。
第二联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居住环境的宁静美好。“竹巷雨晴春鸟啭”和“山房日午老人来”,分别展现了雨后竹林间的生机与山中僧人的悠闲生活。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三联则是对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诗人描述了鹿过花椒树枝、潭底龙游水沫的情景,这不仅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性,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爱护。最后一句“独夜焚香礼遗像”,更是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在寂静的夜里对亡者的虔诚祭拜。
整首诗通过对云际寺和准上人住所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情的人文情怀,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