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注释】
巴山:山名,在今四川重庆奉节一带。
中使:宦官使者。
云自峡城来:《汉书·李陵传》说,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派苏武持节出使匈奴,与单于结誓和亲。后来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让苏武从狱中出来,将他们一起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附近)。
盗贼还奔突:指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李陵投降匈奴后,曾向武帝上书自陈,说匈奴人害怕汉军,所以不敢进犯。但后来李陵又派人到长安上书称:汉朝与匈奴和亲,已三年了,而单于仍然对汉朝怀有敌意,希望天子能再派兵去征伐匈奴。《汉书·李陵传》说:“陵虽沮败,余诚王师,且陵病甚时得此语。”意思是说,尽管李陵失败了,但他仍然是皇上的臣属。
乘舆:皇帝的车驾,这里指汉武帝。
邵伯树:相传为周邵伯所植之柏。邵伯,古地名。据《列子·汤问》载,晋平公游于阿衡(地名),见一梓木,其大不知几千丈,匠人曰:“此古木也,盖汝祖所栽。”平公怒曰:“尔何故生哉!予欲杀汝!”遂斩之。
地阔望仙台: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相传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狼狈风尘里:形容旅途艰难。狼狈,困窘的样子。
群臣安在哉:指李陵降虏之事。李陵投降匈奴,是汉武帝的一大失误,所以当时朝中大臣多有责骂武帝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汉二年(前97)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是作者被贬谪为右庶长后不久所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中借咏史抒怀,表达了自己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的不满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风波。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尾照应,脉络井然,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