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愁坐”一联,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高斋中独坐时的所感,表现其忧思、孤寂之情。

【答案】

译文:

高斋中常见野草,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注释:“愁坐”句:诗人因长期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故作此诗以抒怀;“常”指常见,“见”指看到,“野”指草木丛生之地(或野外)。“更临”句:《文选》卷四十八《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高,多病闲居,夏潦荡而冬凝滞。”李善注引王隐《晋书》:“谢安石镇襄阳时,八月中秋,天气晴明,登南楼宴饮。尔时僚佐毕集,俄而举酒属客,曰:‘月是清秋夜,江流宛转绕石头。’俄有客叹云:‘逝者如斯夫!’四座莫不应和,于是置酒极宴,哀声动梁,悲韵填心,不觉涕泗横集。须臾,食毕而起,顾谓左右曰:‘有事急去。’命驾便发。至石子冈下,乘马踌躇,吟咏久之,乃言曰:‘山泽之时,速退则得矣,若晚出济川,则是趣胜而忘返也。’乃脱巾仰天大笑三十余解。”这里用谢安石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十月”句:写深秋时节的山间景色;“山寒”句:写山色苍茫,寒气逼人。“孤城”句:写边地孤城中,月光映照下的河水昏暗迷蒙;“葭萌”二句:写自己虽身居边城,但心中仍念着故乡,且又怀念着异族左担犬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高斋中独坐时所作。首二句点出“愁坐”,“愁”字总括了全诗。“常”、“见”是常见的景物,“野”是野外的景物,“更临门”,说明诗人独自一人,面对门扉,更加感到孤独。“常”、“见”二字写出他经常看到这些事物。“常”、“见”与“更临”连用,突出了他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中的心境。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这两句诗写诗人在高斋独坐时的所见、所感。“山寒”、“月水”都是诗人眼中的景物,“重”字表明山色苍茫,寒冷逼人,“昏”字写出了水色朦胧,暗淡无光。这四句诗是说:深秋的山中,寒气逼人,月夜时分,月光映照下的河水也显得模糊不清。这几句诗写景真切生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葭萌氏”即西羌,这里代称羌族;“犬戎”是西周末年的一个游牧民族,这里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诗经·小雅·采薇》:“薄暮途远,我心伤悲。果服微兮,日果丧予。”“葭萌氏种”两句是说:羌族的风俗习惯与中原不同,羌族的人种也不同,而且还有犬戎这样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一带。这四句诗写自己虽然身处边城,却仍念着故乡,并且怀念着异族左担犬戎。这两句诗中的“迥”、“存”两词,表现出了作者对羌族和少数民族的尊重。

尾联两句是说:整天忧虑奔走,归期未敢论定。“奔走”二字表明了诗人四处奔波,不得安居的状态。“未敢”一词表现出了作者对未来归期不确定的忧虑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