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注释:

  1.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2.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3.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4.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赏析:
    这首诗是李七司马在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后写下的短作简,诗中赞美了竹桥的坚固和便捷,同时也表达了对李七司马才能的认可和敬佩。

首句“伐竹为桥结构同”,描绘了竹桥的构造,以竹为材料制作桥梁,其结构与天然的竹材相似,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利用。

次句“褰裳不涉往来通”,描绘了竹桥的功能,不仅便于行走,而且可以让人免于冬日寒冷,使人感到温暖舒适。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竹桥的特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喜爱以及对生活便利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则是对竹桥周边环境的生动描绘。在这里,白鹤回归华表的美景与青龙在水中显现的景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这也是对竹桥功能的一种象征性描述,暗示着人们可以在竹桥附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

接下来的两句“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则表达了诗人对李七司马的敬意。诗人自称为“老非题柱客”,暗示自己的年岁已高,不再有年轻时的豪放情怀。而李七司马则是真正的“济川”者,有能力解决河流的问题。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李七司马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他们对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两句“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则是对竹桥未来作用的想象。这里,“合欢”一词象征着和睦、欢乐的气氛,而“驱石”则暗示着竹桥的力量能够驱散困难和危险。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解决问题的信心。

这首诗通过对竹桥的描绘和对李七司马的赞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喜爱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