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
【注释】
长安:古都,今陕西省西安市。衡门:古代宫门两侧有横木为门枢,称“阙”或“衡”,故门称衡门。后以指隐士的住宅。环堵:四周墙壁。环:周。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长:长久。胡雁:大雁。
【译文】
长安城中谁是布衣百姓?我反锁了门户在屋中看守四壁。老夫不出家门,长满蓬蒿;小儿无忧,可以行走风雨。雨声飕飕催着早寒,大雁翅湿高飞却难。秋天到来未曾见到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透?
赏析: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秋末冬初写的三首描写秋雨的抒情诗。
第一首写长安城里数不清的布衣平民,他们反锁了衡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衡门”是古代的一种门名,因门两旁有横木为枢而得名。这里用“衡门”代指自己的居处。作者说:“长安谁可比数?”意思是说长安城里数不清的布衣平民,反锁了衡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守环堵”,守着四面墙壁,也就是守着自己的家。这两句写出了长安城内布衣百姓的处境,他们的贫苦与困苦,由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
第二首写自己隐居在乡下,不出门,不问事。“老夫不出长蓬蒿”,老夫不出门,长满了蓬蒿,这两句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第三首写秋雨连绵不断,天气越来越寒冷,大雁不能高飞。作者由天而发,想到人间,想到自己身处的乱世,想到国家的未来,表达了忧国爱民的情怀。
这三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对秋雨进行了描绘,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秋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前三首侧重写秋雨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最后一首侧重写秋雨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作者通过对秋雨的描述,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