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赏析:
《遣兴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三首。此组作品反映了杜甫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面将对每一首诗逐一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第一首诗:
- 内容: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高秋时节登上塞山,向南望去,看到的是马邑州的景象。在这里,他看到降服的胡虏被东征而去,但壮健的人马却没有留下。这里的“降虏”指的是唐朝时期归顺的敌人,而“东击胡”则是指对这些敌人进行的军事行动。然而,诗人对此感到失望,认为这些壮健的人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或保护。
- 关键词: “降虏”、“东击胡”、“壮健”、“留”、“上”
- 注释: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当时战争结果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对比降服的胡人和被东征的壮健人马的命运,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那些未能被利用起来的人才的惋惜。
第二首诗:
- 内容: 诗中继续描绘了诗人在马邑州中所见的情景。他指出,那些原本归附的夷民被调去东征安史叛军,讽刺诸将无功而封王侯的现象。这里,“夷民”指的是少数民族,而“诸将”则是指当时的将领们。他们因为战功被封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为国为民做出什么贡献。这种讽刺体现了杜甫对当时官员的不满和批评。
- 关键词: “马邑州”、“夷民”、“东征”、“诸将”、“茅土”
- 注释: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当时官员行为的不满和对将领们的讽刺。他认为这些将领们虽然名义上获得了封赏,但实际上并没有为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这种批判态度反映了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担忧。
第三首诗:
- 内容: 诗中描写了晚秋时节农田丰收的景象,并由此联想到贤士的晚遇,以此鼓励士人。这里,“贤士”指的是有才能但未得到重用的士人,而“晚遇”则是指他们的才华和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
- 关键词: “晚秋”、“丰熟”、“贤士”、“晚遇”
- 注释: 这首诗通过赞美丰收的景象来隐喻贤士的遭遇,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了杜甫对于人才和事业的关注,以及他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遣兴三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回顾,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战争和政治的批评以及对人才的关怀。这组诗歌语言洗练,情感深沉,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