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释】

翳翳:微明的样子。桑榆:日落时太阳偏斜入桑树和榆树之间,故称。征衣:远征的衣物。行(háng):行走、行进。山川异:指路途遥远。天一:天空。新民:新近来到的人。未卜见(xiàn)故乡:不知能否见到故乡。大江:长江。曾城填华屋:指繁华的城市被战争所毁。季冬:即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十月。树木苍(cāng):草木凋零。喧然:形容喧闹热闹。名都会:有名的大城市。侧身:俯身,低头。川梁:指长江一带的桥梁。

【译文】

夕阳的余晖照射着远行的游子,他的衣裳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霞。

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陌生的远方。

只是偶遇一些新来的人,不知能不能找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长江东流而去,而游子的行程却似乎越来越长。

昔日繁华的城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只有树木依然挺拔在寒风中。

喧嚣嘈杂的大城市,吹箫声与笙簧音交织在一起。

美好的事物无法与之相配,只能低头望着这茫茫的中原大地。

夜晚鸟儿归巢,而游子的心中却是一片迷茫。

初升的月亮还没有完全升起,星星们仍然争辉斗艳。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在外奔波的经历,我为什么还要感到悲哀呢?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从自己出发地写到旅途所见,再到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意境开阔,语言简炼,风格雄浑,是一首情调悲壮的好诗。

首联“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起句写景,用“翳翳”一词,写出了天色之暗,为日暮时分的景象作铺垫,渲染了一种凄清黯淡的气氛。“翳翳桑榆日”,点出了地点和时间是在傍晚;“照我征衣裳”,则表明作者正在征途之中。两句一气呵成,写得很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但已使人如身随景至,有身历其境之感。

颔联“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上句写旅途之艰险,下句写身处异地之孤寂。诗人在途中跋涉,越过崇山峻岭,穿过幽谷深林;然而,越是艰难,越是险阻,就越能显示出诗人的坚毅品格和高超的技艺。“忽在天一”,则是说,在这漫长的旅行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天涯海角,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天一,指天边的银河。这一联写得十分巧妙,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又显示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颈联“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上句写新来的人,下句写故乡。这两句的意思是:“遇到新人,却不知道能否见到家乡的人”。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大多是陌生的面孔,他们或来自遥远的国度,或来自不同的民族,甚至可能根本不认识他。诗人虽然感到孤独和寂寞,但也体会到了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更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尾联“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大江滔滔东去,而游子却一天比一天更加思念家乡。诗人通过写大江滚滚东流,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诗人以“去日长”作为收尾,既表明了时间的紧迫性,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豪放激昂的壮怀激烈,又有深沉内敛的婉约之美,是一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